😊
家里的“情绪定海神针”,藏着三代人的福气
有个现象我观察了十多年:来咨询的家庭里,日子越过越顺的,多半有个会“疼人”的爸爸;而鸡飞狗跳、越过越拧巴的,往往是爸爸把家里的“情绪氛围”搞砸了。
先说明一点,我聊的这些,前提是家里的妈妈本身心理健康——没有未愈合的心理创伤,也没有确诊的心理疾病,就是个想好好过日子、对家庭有期待的普通女性。毕竟,情绪价值是“锦上添花”,不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药”,先有健康的心理基础,这份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前阵子有个来访者,三十多岁的小伙子,说自己工作总没干劲,跟对象处得也别扭。聊到最后才发现,他小时候总看见爸爸跟妈妈吵架——妈妈本就带着好心情准备了晚饭,就因为菜炒咸了点,爸爸直接摔了筷子;妈妈带娃累了一天忍不住哭,爸爸还冷嘲热讽“你在家歇着有啥可累的”。后来他才意识到,自己跟对象相处时,也总忍不住挑刺、冷暴力,明明想关心人,说出来的话却像带了刺——爸爸当年对妈妈的态度,早悄悄刻进了他的相处模式里。
这就是父亲的“情绪价值”在悄悄传代。很多爸爸觉得,我挣钱养家就够了,“情绪”那是女人的事儿。可你不知道,对一个心理健康的妈妈来说,你的认可和体谅,比任何物质都更能让她有力量。你下班回家说句“今天辛苦你了”,她做饭的动力能多一倍;她跟你吐槽邻居那点小事时,别打断说“这点事至于吗”,哪怕你啥也不做,拍着她的肩听她说完,她心里的那点不痛快就散了。
妈妈心里舒服了,家里的温度自然就上来了。孩子放学回家,看见的是笑着摆碗筷的妈妈,不是唉声叹气的妈妈;晚上睡前,听到的是爸妈聊“今天楼下花开了”的家常,不是互相指责的争吵。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心里是踏实的——他知道家里是安全的,爸妈是靠谱的,长大了也敢闯、敢爱,遇到事儿不容易钻牛角尖。
可要是爸爸总给妈妈泼冷水、甩脸色呢?就算妈妈心理再健康,也扛不住天天受委屈。她的情绪没处撒,要么自己憋出疲惫,要么忍不住跟孩子发点小脾气。孩子天天看着家里的低气压,要么变得胆小怕事,要么学着用吵架解决问题。等这孩子长大了成家,要么复制爸妈的相处模式,要么对婚姻充满恐惧——你看,一代人的情绪疏忽,真能影响三代人。
其实当爸爸的不用做太多惊天动地的事。早上出门前帮妈妈拎下垃圾,晚上回家顺手带份她爱吃的水果,她跟你说“今天有点累”的时候,别反驳,说句“我来搭把手”。这些小事攒起来,就是给妈妈最好的情绪支撑,也是给这个家最好的“福气种子”。
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讲“暖”的地方。爸爸把心理健康的妈妈哄好了,妈妈把家照顾得有滋有味,孩子在爱里长好了——这样的家,怎么会越过越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