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首发
NSSI成为青少年隐形的危机
2025-10-20
823
1
😔 当豆蔻年华本该盛满阳光与蝉鸣,有些孩子却在无人看见的角落,用尖锐的器物划开皮肤——不是自弃,而是试图抓住一点真实的“存在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这一藏在校服袖口、裤脚褶皱里的隐秘,正以沉默的姿态,成为部分青少年对抗内心风暴的“隐形慰藉”,背后是成长阵痛里无人读懂的挣扎。
💔 他们并非热爱疼痛,而是渴望用身体的痛感,锚定漂浮的情绪。青春期的情绪本就像骤雨前的云层,学业压力的重、家庭沟通的滞、同伴关系的涩,揉成一团剪不断的乱麻,堵在胸口发闷。当“我很难过”说不出口,当“我需要被看见”得不到回应,皮肤的刺痛反而成了最直白的语言——那种清晰的、可控的痛感,能瞬间将他们从“被情绪吞噬”的窒息感中拽出来,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确认“我还活着”,才能让混沌的内心暂时找到一个着力点。就像溺水者抓住浮木,他们抓住的,只是这一种能让情绪“落地”的方式。
🤫 更隐秘的是,NSSI成了他们与自己对话的“私密通道”。成长中的孩子总在学习扮演“懂事”的角色:在父母面前装成“没问题”,在同学身边扮作“很开朗”,层层面具之下,真实的脆弱无处安放。而自伤留下的痕迹,像是独属于自己的秘密符号——那些细细的划痕里,藏着没说出口的委屈,藏着不被理解的孤独,藏着对“被爱”的悄悄渴望。在无人打扰的时刻,触摸这些痕迹,他们仿佛在与那个“不被接纳”的自己对话,用一种笨拙的、疼痛的方式,拥抱那个蜷缩在内心角落的小孩。这份“隐秘”,反而成了他们对抗外界压力的“安全岛”。
🆘 更令人心疼的是,NSSI往往是他们“求救”的变形信号。很多孩子并非不知道疼痛,只是长久的忽视让他们习惯了用最极端的方式吸引关注——当温柔的倾诉换不来倾听,当微小的需求被视作“矫情”,他们便误以为“只有让自己疼了,别人才会看见我的难”。那些伤口不是绝望的印记,而是带着期待的“信号弹”,渴望有人能蹲下来,轻轻问一句“你是不是很难受”,渴望有人能看懂疼痛背后,那份“我需要帮助”的呐喊。
🤗 当我们谈论NSSI,不该只看见皮肤的伤口,更该看见伤口之下,那些渴望被理解的青春。那些选择用疼痛慰藉自己的孩子,不过是在成长的迷雾里迷了路,没能找到更温柔的出口。或许多一份耐心的倾听,少一份“你别矫情”的否定;多一次“我在乎你”的表达,少一次“你要坚强”的要求,他们就能放下手中的尖锐,转而拥抱阳光里的温暖。毕竟,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从不是疼痛的慰藉,而是被看见、被接纳、被爱着的笃定——那才是能照亮他们内心风暴的,真正的光。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1人已赞
专栏文章更多
中年婚散:十道刻在岁月里的别离纹路
文章探讨了中年夫妻离婚的十个常见原因,包
唐潮✨情感修复师
692 0
什么样的男人最容易陷入信任危机
文章探讨了情感背叛的原因,强调双方互动模
唐潮✨情感修复师
875 0
一名抑郁青少年的破茧之路
这个故事描述了林夏从抑郁症中康复的过程,
唐潮✨情感修复师
75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