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认识了一个约会对象,你迫不及待想确定彼此是否能有未来。毕竟,约会软件里还有一大群人不断提醒你,他们“接地气”、“说话带点讽刺”、“讨厌 Drama”、“想找个能一起‘搞事’的伙伴”。那么,到底要约会多少次,你才能判断眼前这个人值得珍惜,还是又一个该放手的路人? 💕
其实,答案因人、因境而异。约会本质上是一场对真人性格的“抽样检测”——样本越多,判断往往越准。但每次约会都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还有对人性的那点信任。你总不可能说:“我们得约会一百次,因为我需要更多证据来确认你是不是个混蛋。”所以关键在于:既要避免在不合适的人身上浪费时光,也别因过早放弃而错过对的人。 ✨
一次约会,只能完成最基础的筛选
有一点很明确:仅凭一次约会,不足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长久相伴。现实生活不是《恋恋笔记本》或《小美人鱼》,没有那么多“一见定终身”的童话。一次约会,只代表你在某个环境、某个时刻见过对方。如果过程愉快,那唯一能确定的只是——“可以再见一次”。仅此而已。 ❤️
同样地,一次不顺的约会也不该直接判对方出局。也许他当天情绪低落,或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在你面前放松做自己。所以当你感觉“有点不确定”却又说不上讨厌时,不妨多给一次机会,让印象再流动一下。
当然,有些情况一次已足够。假如你明确感知到彼此格格不入,或价值观存在根本冲突——例如你重视诚实,而对方却把“糊弄人”当爱好;又或是你察觉到刻意伤害他人、持续不当行为,甚至暴力倾向……这些都不必等到第二次。 ⚠️
两次约会,信息量开始增加
第一次约会像初筛,第二次才可能走向交流的深化——前提是,选个能真正互动的地方。别挑那种你得一直喊“你说什么?风笛太响听不见!”的场地。把这次看作延续,验证初遇时那些美好印象是否还在,当时在意的“小问题”有没有合理解释,以及对方这次有没有展现出不同面向。不过仍要保持开放,别太快下结论。老话说得对:“一次是偶然,两次可就成了趋势。” 🔍
三到五次:最佳判断期
把约会看作逐渐接近“真实对方”的过程。 💑
有句话叫“三次成模式”。虽然从统计学上看,三次远不足以断定趋势,但在感知层面,三次往往是觉察某种行为模式的起点。到这个阶段,你可能会开始觉得——“我好像渐渐看见他真实的样子了”。请注意,是“开始”。
所以,就像“三振出局”这个说法,如果你在三次约会里持续看到明显的警示信号或根本性不合,那这种感觉大概率不会错。同样地,如果几次接触中对方展现的优点始终一致,你也更能确信那不是刻意表演。因此,三次约会后,你可以“开始”判断是否要与他走向长期——再次强调,是“开始”。
毕竟三次约会仍可能不够。正如 Plenty of Fish 的约会专家 Rachel DeAlto 曾指出的,即便到了第三次约会,很多人仍会紧张、焦虑,甚至刻意隐藏真实自我。因此她建议,三到五次约会是判断一段关系是否值得投入的理想区间。如果前几次约会环境嘈杂、缺乏深入交流,那么多见几次就更显必要。
当然,五次约会不是所有人的上限。根据你们互动深浅,你或许需要更多见面才能确定心意。但也要注意:别拖太久。对方未必愿意无止境等待。若你说出“我们得约会1212次,因为我需要40次才能确定喜不喜欢你”这种话,大概率会让人下头——毕竟,他可能也有自己的底线,清楚愿意在你身上投入多少试探时间,否则,也会选择将你“放回人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