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铭心理
本铭心理 21355860
自卑,是超越的原动力 关 注
“不努力”人生就毁了吗??\n“不努力”人生就毁了吗??\n\n\n不努力的人生就毁了吗??
个人原创

“不努力”人生就毁了吗??\n“不努力”人生就毁了吗??\n\n\n不努力的人生就毁了吗??

2025-11-10
214 1

昨晚收到一位高三学生的私信,倾诉了成长过程的惶惶不安。?

那句“不努力人生就毁了”让我印象深刻,似乎现在的中学生群体普遍深受影响。反观我自身也曾把它奉为人生信条,现在想想就觉得后怕。

这样的灾难化思维或许不是身边的大人有意传达的,但对于心智不成熟的人——成年不等于心智成熟——来说是极其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似乎周围的情境就是要求你这样,否则你就是异类)

😔

对于“努力”我有不同的看法。它无疑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何况这个“努力”也可能不是有效努力。对于高压状态下不明白自己前行方向的个体而言,就非常容易受周围情境的影响陷入“无效”努力。当这种假努力状态无法取得成果的时候,人们又会反过来攻击自身,是不是自己不好?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社会上那些卓越人士会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因为只有当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未来要往何处走等等方向之后你会朝着这个内在动机做出有效努力。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然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感慨迷茫了。可是反过来想,迷茫恰恰是你的身体发出的一种寻找方向的信号,在边行动边思考的过程中慢慢清晰。

💭

现在的家长非常乐于跟孩子反复的强调“你一定要好好努力”,这在无形之中给孩子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别天真的以为这些孩子“看起来”挺正常的,实际上早就合上了沟通的大门。

时代早已变革,大多数学生群体已经从物资匮乏转向对心理枯竭的挑战。只有保持松弛状态才能让一个人好好思考“圆锥曲线”的问题,要是头脑中的压力激素过大可能会导致一篇文章也读不下去。

不管怎么说这不是某一个家庭会经历的事,只有聚合社会上多方力量的托举共建一个美好情境才能让教育的效果最大化。而回归家庭本身,我们可以从微小的事情开始改变,哪怕只是放下手中的事,去公园散个步、去欣赏一下春季的花开、去试着把自己糟糕的情绪写在日记上……我们有太多可以调整自己的方法了,只是有时候看不到罢了。?‍?

(温馨提示:如果您已经有明显的心理障碍,那么最好寻求人士的帮助。要知道,人在难受的时候是可以找他人帮忙的。)❤️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1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