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多年的咨询生涯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誉泽老师,我的运气太差了,为什么总是遇到错的人?”
她们的故事各有各的不幸:有的不断爱上“浪子”,在若即若离中耗尽心力;有的总被“巨婴”吸引,沦为对方的保姆和提款机;还有的,明明自身优秀,却在一段段关系中卑微讨好,最终伤痕累累。
起初,她们都以为是“遇人不淑”。但当我们一层层剥开往事的洋葱,总会看到一个相似的真相:让你不断重复痛苦的,并非命运的捉弄,而是你内心深处,那份源自童年的“旧脚本”。
💭什么是“旧脚本”?
它不是你 conscious 记住的座右铭,而是你在生命最初,为了生存和获得爱,被动写入潜意识的行为指南。它由你的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编写,记录着你与他们的互动模式。
- 如果你的父母情绪不稳,你的“旧脚本”可能就是:【我必须完美/顺从,才能获得爱。】
- 如果你在被忽视的环境中长大,你的“旧脚本”可能就是:【我不值得被爱,我的需求不重要。】
- 如果你需要讨好父母才能得到关注,你的“旧脚本”可能就是:【爱是有条件的,我需要不断付出。】
这个脚本,在你成年后,便成了你选择伴侣和经营关系的“隐形导演”。你会不自觉地被那些能“激活”你旧脚本的人吸引,因为那种痛苦和熟悉的感受,是你的大脑识别为“爱”的信号。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强迫性重复”。
❤️识别你的“旧脚本”,打破命运的轮回
要打破这个轮回,你需要从无意识的重复,转变为有意识的觉察和选择。请尝试以下三步:
第一步:回溯与觉察——找到你的“出厂设置”
找一个安静的时刻,诚实地问自己几个问题:
- 童年时,我的情绪被接纳和理解吗?
- 我的父母是如何处理矛盾和表达爱的?是争吵、冷战,还是沟通?
- 为了让他们高兴,我通常会怎么做?(例如:考个好成绩、变得懂事、压抑自己的需求)
你的答案,很可能就是你今天在亲密关系中核心问题的根源。那个总在讨好的人,可能童年习惯了用讨好来换取父母的微笑;那个无法信任伴侣的人,可能从小就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过稳定的安全感。
🔍第二步:辨认与命名——看清你与“影子”的共舞
现在,带着这份觉察,审视你过往的感情。你会发现,那些“错的人”身上,常常有你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影子。你可能在无意识地寻找一个像你父亲一样严厉的伴侣,试图在他身上“赢回”童年的认可;或者,你找了一个像母亲一样脆弱的伴侣,重复着童年照顾者的角色。
他们是你“旧脚本”的合格演员。认出他们,不是为了指责父母或前任,而是为了理解自己行为的深层动机。当你看到这个模式,你就已经拿回了部分主导权。
第三步:改写与重生——成为自己人生的编剧
旧脚本的强大在于它的“熟悉”,但你可以用“清醒”和“勇气”去覆盖它。
- 按下“暂停键”:当你再次被某个“熟悉类型”的人强烈吸引时,先别急着飞蛾扑火。问自己:“我被他吸引,是因为他激活了我的哪个旧脚本?这段关系是滋养我,还是在重复我的伤痛?”
- 建立新规则:有意识地在关系中练习新的行为模式。如果你的旧脚本是“讨好”,那就练习在感到不舒服时,勇敢地说“不”。如果你的旧脚本是“回避冲突”,那就尝试在一次小分歧中,真诚地表达你的感受。
- 用“成人自我”去爱:我们内在都有三个我:儿童自我、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在亲密关系中,请让你的“成人自我”来主导。这意味着,你不再向伴侣索求童年未得的爱,也不再把对方投射成理想的父母。你们是两个独立的成年人,基于尊重、信任和共同的愿景,去经营一段平等的关系。
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它像一场漫长的康复训练。你会反复,会痛苦,会怀疑。但请相信,每当你选择打破一次旧模式,你就在新的剧本上写下了有力的一笔。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段关系,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内心的剧本。当你开始疗愈童年的自己,当你勇敢地改写那个陈旧、充满限制的脚本,你会发现,你吸引来的,再也不是那些来陪你重复悲剧的“错的人”,而是能与你共同谱写幸福新篇章的“对的人”。
改变,从这一刻的觉察开始。你值得拥有全新的剧本和真正丰盛的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