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章

从床榻到生活---一个抑郁症治疗的案例

2015-02-06
1328 0

案例情况 👨‍⚕️

当事人基本情况:男,三十多岁,农民,已婚,有一女。六年前被某一家医院诊断为抑郁症。症状表现是:六年来,时常感觉到身体不舒服,但医疗检查没有发现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当事人周期发病,往往是在冬季和夏季,到了后来,不论什么季节,都会发病。病中的体验是,“心里打不开,难受,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紧张、烦躁,不舒服就想睡,什么事都不想干,只想躺在床上去,越躺越不好,但就是起不了床,成天到晚胡思乱想,有时几天时间不吃不喝。

据当事人自述,他幼年时期身体不好,备受家人照顾,父母和哥哥“都对我好得不得了”。从小被娇生惯养,性格孤僻,害怕见人,不爱说话,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读书读到初一便辍学了,此后母亲让他到附近的镇上去学缝纫,但也没有学会。原因是他太想家,一个礼拜都要回家好几趟。当事人解释说:“如果是在门口学缝纫,就会学会”。联系症状起因,我们可以看到当事人对家的心理依赖。

考察个体背后的家庭互动关系,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基督徒家庭,母亲年近六十,自幼照顾当事人,生怕有一点闪失。直到现在,母亲依然像照顾幼儿一样照顾儿子,儿子每天躺在床上,她连洗脸水送到二楼儿子的床边。当事人的妻子对婆婆的评价是:“她真是太善解人意了”。后来了解到这位母亲的身世,原来她是孤儿,是当事人的奶奶抱养过来。我们曾经遇到过的相关案例:因为各种原因,有一些人幼年时期得不到父母关爱,以致他们内部被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严重的空缺;而他们自己可能还意识不到这种空缺,在长大成人和做人父母之后,不自觉地会对孩子有溺爱行为,而这种溺爱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长出爱与责任的能力。孩子的成长需要适当的空间。对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父母提供的是三岁孩子的空间,这是让孩子不能成长的空间,甚至会使孩子发展出逃避成长的倾向。可以设想,对这位三十七岁当事人,他的母亲一直像照顾幼儿一般,这可能助长当事人的依赖心理和逃避倾向,只要在外面遇到不顺,就要躲回家来,躺在床上,用被子把脸一蒙,让自己处于一个备受照顾的状态,不去管周围发生什么,也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治疗过程 💊

一、建立关系

现在我们开始对那位存在抑郁问题的弟兄的治疗过程,这是一条出埃及去迦南的旷野之路。对当事人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预料的是,他会像以色列人反复要逃回埃及一样,当事人很难走下他心理上的病榻;对于辅导者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想吧,上帝都对逃避的以色列人说:“我要忍耐你们到几时呢?”但我们相信,辅导是一件值得做的关怀事工,而且永远都是。我们就从这里开始。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