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定义与核心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事、物或观念)持有的持久性评价倾向,由三元结构构成(Eagly & Chaiken, 1993):
- 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信念和知识
- 情感成分: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 行为倾向成分:由态度引发的行为准备状态
态度改变指通过内部或外部干预使原有评价发生系统性转变的过程,其核心机制包括认知失调(个体因同时持有心理冲突的认知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说服(通过信息传递影响态度的过程)。
理论基础
1. 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 1957)
当个体同时持有两种矛盾的认知(如“吸烟致癌”但“我每天吸烟”),会产生心理不适感,进而通过改变态度(戒烟)、增加新认知(“吸烟能减压”)或降低认知重要性(“癌症概率很低”)来恢复平衡。
2.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 Petty & Cacioppo, 1986)
说服通过双路径实现:
- 中央路径:受众深度加工信息质量(如逻辑论证),适用于高动机/能力者
- 外周路径:受众依赖表面线索(如发言人魅力),适用于低动机/能力者
3. 说服传播模型(Hovland et al., 1953)
态度改变效果取决于:
- 信息源(可信度、专业性)
- 信息内容(恐惧诉求、单/双面论证)
- 受众特征(原有态度强度、自我监控倾向)
应用场景
心理咨询领域
- 运用认知失调原理帮助来访者识别行为与价值观矛盾(如物质滥用者意识到“重视健康”与“吸毒”的冲突),通过动机访谈促进改变(Miller & Rollnick, 2013)。
- 伦理守则:遵循APA(2017)第3.04节“避免伤害”原则,禁止操纵性说服。
公共健康传播
设计戒烟广告时:对高教育群体采用中央路径(展示医学数据),对青少年采用外周路径(明星代言)。
组织管理
通过渐进承诺策略(Foot-in-the-door technique)促进员工接受变革:先提出小要求(如试点新流程),再逐步扩大承诺范围。
相关研究支持
- 经典认知失调实验(Festinger & Carlsmith, 1959):
被试完成枯燥任务后,被付1美元或20美元要求说谎“任务有趣”。结果:1美元组更倾向改变原有态度(因报酬不足引发失调)。
- ELM路径验证(Petty et al., 1983):
大学生阅读关于考试改革的论证。高卷入度者更受论证质量影响(中央路径),低卷入度者更受专家头衔影响(外周路径)。
- 态度-行为一致性(LaPiere, 1934):
中国夫妇旅行期间获90%旅馆接待,但后续问卷显示90%店家声称“不接待亚洲人”,揭示态度与行为的分离现象。
参考文献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7).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
- 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Petty, R. E., & Cacioppo, J. T. (1986).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 123-205.
- Eagly, A. H.,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注:根据APA伦理守则,态度干预需确保知情同意(标准8.02)和自主权(原则E:尊重人权),避免在广告/咨询中操纵性应用。ELM模型强调信息透明性,反对利用外周路径进行欺骗性说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