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模式强调与家庭共同设定具体、可衡量的治疗目标。目标设定需基于家庭需求和资源,促进积极改变。(参考:Satir, 1988)
简介: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Satir, 1988)强调与家庭系统共同设定具体、可衡量的治疗目标。科学的目标设定能够提升治疗效率,增强家庭成员的参与感与合作意愿,最大化积极改变的可能性。本节内容聚焦于目标设定的实践操作,结合实证原理与案例指导,帮助学习者掌握科学、系统的目标设定方法。
理论引用:目标设定作为家庭治疗的关键步骤,已被多项实证研究证实有助于提升治疗成效(Satir, 1988;Nichols & Davis, 2020)。
萨提亚模式下的目标设定流程强调共建、具体、动态调整。以下为标准流程:
步骤 | 内容说明 | 操作要点 |
---|---|---|
1. 问题澄清 | 通过初始访谈和家庭评估,明确家庭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扰。 | 使用开放式提问,鼓励每位成员表达个人看法。 |
2. 需求与资源探索 | 探讨家庭及成员的核心需求和内外部资源(如支持网络、应对技能)。 | 结合家庭图谱、冰山模型等工具,识别资源与障碍。 |
3. 目标共建 | 协助家庭成员共同讨论、协商治疗目标。 | 确保目标具有具体性和可衡量性,避免只设定模糊愿望。 |
4. 目标细化 | 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子目标或阶段目标。 | 采用SMART原则(具体、可测量、可达成、相关性强、有时限)。 |
5. 目标检视与调整 |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回顾目标进展,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 鼓励家庭成员反馈,灵活应对新出现的问题。 |
家庭治疗目标根据具体内容和指向可分为多种类型。科学区分目标类型有助于精准干预。
目标类型 | 定义 | 应用示例 | 适用场景 | 局限/注意点 |
---|---|---|---|---|
过程目标 | 聚焦于家庭互动和沟通方式的改变过程 | 如“家庭成员每周进行一次家庭会议” | 适用于需要改善互动、提升合作的家庭 | 难以直接量化,需配合结果目标 |
结果目标 | 关注最终可观察到的改变或成效 | 如“减少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次数” | 适用于具体问题解决,如行为冲突 | 可能忽视过程变化,需结合过程目标 |
短期目标 | 在较短时间内可实现的阶段性目标 | 如“本月内尝试表达感谢3次以上” | 适用于提升家庭信心,增强动力 | 需防止目标过于琐碎,失去方向 |
长期目标 | 需要较长时间持续努力达成的愿景目标 | 如“建立稳定、信任的家庭支持系统” | 适用于家庭系统性功能提升 | 易因遥远难以坚持,需分阶段推进 |
个体目标 | 针对家庭中具体成员的成长目标 | 如“父亲学会表达情绪,女儿提升自信” | 适用于成员有特殊需求的家庭 | 需与整体目标协调,避免分裂 |
系统目标 | 关注家庭整体结构、功能和互动模式的优化 | 如“家庭成员间建立更平等的沟通模式” | 适用于系统性问题和功能障碍 | 需要系统性干预,周期较长 |
科学的目标设定不仅依赖理论,更需注重实操中的细节。以下对比了常见误区与科学做法:
常见误区 | 科学做法 | 说明/对比 |
---|---|---|
目标过于模糊(如“关系更好”) | 设定具体、可衡量目标(如“每周家庭共进晚餐1次”) | 具体目标更易评估和激励 |
目标由咨询师单方面决定 | 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目标设定 | 共建目标增强家庭责任感和合作 |
忽略过程目标,仅重视结果目标 | 平衡过程与结果目标,关注改变过程 | 过程目标有助于稳步推进,减少挫败 |
目标脱离家庭现实资源 | 基于家庭现有资源设定目标 | 目标切实可行,提升实现概率 |
目标一成不变,缺乏动态调整 | 定期评估与调整目标,适应家庭变化 | 动态调整保证目标始终有效 |
结合真实案例,展示科学目标设定的完整流程和操作要点。
案例背景 | 目标设定流程 | 操作细节 | 反思与提升 |
---|---|---|---|
A家庭:父母与青少年女儿沟通冲突频繁 | 1. 澄清主要矛盾:沟通失调 2. 探索需求与资源:女儿希望被理解,父母希望建立规则 3. 共建目标:减少冲突,增进理解 4. 细化目标:每周召开1次家庭会议,交流感受 5. 定期回顾,动态调整 |
咨询师引导家庭用冰山模型表达真实感受,避免责备。目标表述具体,如“本月内家庭会议不少于3次”。 | 目标初期过于宽泛,后通过SMART原则细化,有效提升执行力。 |
B家庭:祖孙三代同堂,家庭成员角色模糊,常因照顾分工引发争执 | 1. 问题澄清:角色混乱 2. 资源梳理:每位成员能力与意愿 3. 目标共建:明确角色分工 4. 目标细化:制定照顾计划表 5. 目标检视:每两周评估一次分工效果 |
采用家庭雕塑技术帮助成员觉察角色定位,通过家庭会议共建分工计划。 | 初期家长权威主导,后引入“轮流发言”规则,提升参与度和公平性。 |
理论引用:目标细化与动态调整是家庭治疗持续有效的关键(Satir, 1988)。实践中需充分考虑家庭成员的差异性和系统性需求。
目标设定不能脱离家庭动力学,需综合权力结构、角色分配与互动模式进行调整。
局限与争议:部分学者指出,家庭成员间权力极度不平衡时,目标共建难以实现,需结合系统性干预(Goldenberg & Stanton, 2017)。
追踪方法 | 操作要点 | 适用场景 |
---|---|---|
家庭会议定期回顾 | 每2-4周召开一次,轮流发言,回顾目标进展 | 适用于大多数家庭 |
目标达成量表 | 成员自评分数(如1-10分) | 适用于需量化目标的场合 |
行为观察记录 | 记录具体行为发生频率 | 适用于沟通、行为类目标 |
目标设定需充分尊重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信仰体系,避免文化偏见。萨提亚模式主张咨询师具备高度文化敏感性,确保目标既科学又贴合家庭实际。
理论引用:APA伦理守则(2017)明确指出,心理咨询师在目标设定中需尊重文化多样性与个体差异,保障每位成员的权利。
操作建议:目标工具应灵活选用,避免形式主义;需根据家庭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提示:目标设定既是科学过程,也是艺术,需要咨询师敏锐把握家庭系统的动态变化,持续学习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