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小步与任务设计:可行性优先
本知识卡围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中的“下一小步”与任务设计展开。核心思想是在来访者自选目标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把愿景拆解为最小可执行的、由情境触发的微行为,并以低成本、可观察、可测量的方式推进改变。课程将结合循证依据与中国本土场景,提供可直接用于会谈的语言模板与操作流程。
本卡学习目标
- 准确定义“下一小步”“情境触发”“自选任务”等关键概念,并区分与类似概念的差异。
- 掌握从愿景到微行为的七步转化流程,能设计自选、低成本、可观察的任务。
- 会使用尺度化(0–10)追踪进展,并据此微调任务难度与情境触发。
- 在学校、职场、家庭与物质使用等常见场景中,灵活套用任务类型与语言模板。
- 识别并避免任务设计中的常见误区,理解伦理与风险边界。
一、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下一小步(Next Small Step):指能在短期内(通常1–7天)完成的最小可执行行为单元,直接朝向目标前进,具备可观察证据与明确情境触发。
- 情境触发(Situation Trigger):用时间、地点、已有日常行为或社交线索作为“如果……就……”的启动器,以提高执行概率(如“如果早上闹钟响,我就先坐起身,喝两口水”)。
- 自选任务(Client-Chosen Task):由来访者主导选择,咨询师提供结构化引导与备选方案;确保任务符合来访者价值、文化与生活现实。
- 可观察性(Observability):任务完成后能被来访者或其重要他人清楚识别与描述,便于反馈与尺度化追踪。
- 低成本(Low Friction/Low Cost):在时间、体力、心理负荷与社交成本上门槛低,避免“过度启动负荷”。
证据与权威依据
- SFBT强调将愿景转化为具体、可观察、可放大的下一步,并通过会谈反馈与家庭作业持续微调(Trepper et al., 2010;De Jong & Berg, 2013;SFBTA, 2013)。
- “如果-那么”计划(实施意图)在多类行为改变中提高执行概率,机制涉及自动化情境-反应联结(Gollwitzer, 1999;Gollwitzer & Sheeran, 2006 元分析)。
- 以测量知情的微调(如尺度化追踪、ORS/SRS反馈)与共通因素(自我效能、合作联盟)相关联(Miller & Duncan, 2004;Wampold, 2015)。
- 选择架构与提示(nudge)可降低执行摩擦,但应以来访者自决与伦理为前提(Thaler & Sunstein, 2008;APA Ethics, 2017)。
已验证观点:将目标拆解为可观察的微行为、使用实施意图与量表反馈能提高完成率与可复制性。尚存争议:在SFBT中系统化引入行为经济学“助推”策略的幅度与边界;不同人群与情境的效应大小与稳定性存在差异,需要情境化适配与持续评估。
二、从愿景到微行为:七步操作流程
- 明确有用目标:用来访者语言,重述为具体、可观察、对其有意义的近期目标(如“本周三能按时到课并能在课后完成一项小练习”)。
- 从愿景取证:使用奇迹问句或“最好的一天”描绘,追问可观察证据(谁能看到你做了什么、听到什么话)。
- 缩微到72小时/下一次机会:把愿景压缩为本周内、最好72小时内可做的一步;若仍偏大,再次缩小至1–5分钟内可启动。
- 情境触发(实施意图):用“如果(具体时刻/地点/事件),那么我就(具体动作)”制定启动脚本;必要时加入应对计划(若受阻,则…)。
- 自选与成本校准:提供2–3个等价“小步”让来访者自选;评估主观难度(0–10),优先选择难度≤3且意义≥7者。
- 社会支持与可见性:定义一个“见证者/支持者”(同事、家人、同学),用最小侵扰方式增加可见性与鼓励。
- 尺度化与记录:设定起点与目标分值(0–10),标记“上升0.5分需要的微迹象”,下次会谈复盘证据。
三、任务类型与语言模板(可直接套用)
-
观察类
用于放大例外与进展迹象,适合起步或低能量状态。
模板:本周内,当你注意到问题稍微轻一点的时刻,请在手机里记下“时间-地点-我在做什么-谁在场”。
例:学生抑郁低能量:“如果上午出现5分钟专注,我就截图打卡,记录我在哪节课、具体做了什么。”
-
行动类
短时、明确、可观察的小行动,直接指向目标。
模板:如果(触发),那么我就(1–5分钟动作)。若受阻,我就(备用动作≤2分钟)。
例:社畜睡前刷手机改进:“如果22:30手机弹出‘充电’提醒,我就把手机放到书桌并在床头放一本书,读2页。若太困,就关灯躺下做3次深呼吸。”
-
继续做/做得更多
当已有有效行为出现,鼓励略微放大。
模板:你已经在做X了。下次当相同情境出现时,把X延长/重复一次是否可行?
例:焦虑来访者已能在会议前做一次腹式呼吸;新任务是“会议开始前和发言前各做一次”。
-
做不同/小实验
在卡住时尝试最小差异实验,检验可行性。
模板:如果(旧情境),那么我就(与以往不同的小变化),目的是测试是否更接近我想要的结果。
例:与孩子作业冲突:“如果孩子写作业拖延,我先用低声问‘先写哪一道最容易’,而不是直接催促5遍。”
-
社交与互助
引入低侵扰的见证者或伙伴,增加可见性与鼓励。
模板:如果我完成了(动作),我会给(人)发一个(固定表情/词),不需解释;若未完成,我会发(备用标记),对方仅回复(收到)。
例:求职者每日投递:“每投递一份,向同学群发‘✅’;当天未投递发‘?’,同学仅回复‘收到’。”
-
恢复与自我关怀
当能量低或情绪高涨,优先恢复性任务。
模板:如果我注意到(身体信号/情绪峰值),我就做(2分钟身体照顾/环境微调整)。
例:照顾者疲惫:“如果晚饭后头胀,我就到阳台坐两分钟,喝温水半杯。”
四、跨情境案例(中国语境)
案例1|大学生返校低能量(抑郁亚综合征)
背景:大二学生,小王,晨起困难、缺课增多,担忧挂科。目标:本周至少完整上两节课并提交一份小作业。
会谈要点:
- 奇迹问句证据:室友会看到他早上按时起床、出门更早;他自己会在课后群里回复“已完成练习1”。
- 下一小步(自选两选一):
- A:如果7:10闹钟响,我就坐起身、开窗帘、喝两口水(≤30秒)。
- B:如果7:20二次闹钟响,我就穿外套站到阳台30秒,然后洗脸。
- 情境触发与见证:室友作为静默见证者;完成后在寝室白板上画一横线。
- 尺度化:出门难度3/10;升到3.5的迹象是“第一节课前5分钟坐到教室”。
随访:完成A三天、B一天;报告“更快清醒”。微调为“出门前在手机备忘录勾选‘水-洗脸-钥匙’三项”。
案例2|EAP职场压力(时间受限会谈)
背景:互联网产品经理,反复加班,入睡困难。目标:本周三前体验一次“准点下班+晚间放松”。
- 例外线索:周五常能按时走,因为有朋友约饭。
- 下一小步:如果18:20站立提醒响起,我就停止当前任务,写下“明日三件事”(≤5分钟),随后发送“下班中”消息给同事。
- 社交支持:与同事商量周三19:30线上开局部会议,降低“此刻就得完成”的压力。
- 尺度化:睡前放松目前2/10;升到2.5的迹象为“22:40上床后读纸质书2页”。
案例3|亲子作业冲突(家庭)
背景:四年级孩子写作业拖延,家长焦虑与指责循环。共同目标:晚上8:30前坐到书桌并启动第一题。
- 系统任务:
- 孩子:如果20:25电视结束,我就去书桌摆好语文本与铅笔,先写一题最容易的。
- 家长:如果孩子在20:30坐下,我就先说“谢谢你按时开始”,不提过去的拖延。
- 循环提问:请奶奶观察“今晚谁先做了不同的一小步?是什么?”
- 随访尺度:启动速度从3升至4;4.5的迹象为“前5分钟独立完成一题”。
案例4|物质使用减害(与MI整合)
背景:白领男性,近月饮酒增多。近期目标:先增加每周一个无酒日,改善晨间状态。
- 动机澄清(MI):最看重“第二天清醒写代码”。
- 下一小步:如果周三18:30回家,我先把冰箱里预备好的苏打水放到茶几上,给伴侣发“无酒日开始✅”。
- 应对计划:若同事突然邀酒,则回复“今天不喝,改周五”,并点无酒精啤酒。
- 尺度化:无酒日自信4/10;升至4.5的迹象为“睡前不刷短视频超过10分钟”。
五、会谈中的微技能与句式库
- 目标化追问:”当事情朝你期待方向发展一点点时,谁会最先注意到什么小变化?”
- 缩微化:”把这一步再拆小一些,能在3分钟内启动吗?如果能,是哪三十秒开始?”
- 实施意图:”如果……那么我就……;若受阻,我就……”
- 自选权:”这三个版本里,哪个对你本周最现实?”
- 成本评估:”在0–10里,这一步的难度有多大?我们能把它降到3以下吗?”
- 证据化:”下次见面前,什么迹象能告诉你‘上升了0.5分’?”
- 赞赏反馈:”我注意到你已经把‘开始’这一下做得更快了,这显示你在困难中仍能找到抓手。”
六、测量知情的进展监测
- 会谈内尺度化:用0–10评估目标进展、自信或合作度;追问“为何不是更低”“上升0.5需要什么”。
- 简短量表:在适当场景使用ORS/SRS监测功能与联盟,用数据微调任务与会谈焦点(Miller & Duncan, 2004)。
- 证据记录:建议使用“日期-触发-动作-证据-感受”五栏简表(手机便签亦可)。
七、常见误区与纠偏
八、伦理与风险边界
- 胜任力与自决:任务设计应以来访者价值与选择为核心,避免操控性“助推”;遵守告知同意与保密(APA Ethics, 2017)。
- 风险识别:如出现自杀高风险、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物质依赖等,高优先级处理安全与转介,任务以稳定化与联结资源为主(APA, 2022;WHO, 2019)。
- 边界清晰:本模块为知识学习,非临床督导;实际应用需在合格培训与督导框架下进行。
九、与其他取向的协同
- 与CBT:SFBT的目标化与微步骤可与行为激活/暴露的行为安排对接,保留以目标与例外为中心的语言。
- 与MI:先用MI增强改变动机与自我效能,再用SFBT把动机转化为“下一小步”的具体执行。
- 与测量反馈:将尺度化与ORS/SRS纳入每次会谈,形成“数据-对话-微调”的闭环。
十、实操清单(打印/收藏)
- 目标是否具体、可观察、与来访者价值一致?
- 任务是否≤5分钟可启动、难度≤3/10?
- 是否写成“如果(触发)那么(动作)若受阻(备用)”?
- 是否由来访者在两个以上选项中自选?
- 是否定义了见证者/支持者与最低可见性?
- 是否设定了0–10尺度与“上升0.5”的证据?
- 是否规划了随访复盘与微调节点(1–2周内)?
十一、微型随堂自测(边学边测示例)
- 以下哪一条更符合SFBT“下一小步”的标准?
A. “下周开始每天坚持晨跑5公里”
B. “如果明早闹钟响,我就出门走到小区门口再返回(约5分钟)”
正确答案:B。理由:短时、触发清晰、可观察、低成本。
- 来访者说“我想自律”。咨询师最合适的追问是:
A. “你为什么不自律?”
B. “当你比现在更自律0.5分时,谁会看到你做了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B。理由:目标证据化与可观察。
十二、进阶讨论:证据与局限
- 研究显示,将愿景转化为具体微行为并配合实施意图,可在健康、学业与自我管理领域提升执行率,但效应受情境复杂度、并发障碍与社会支持质量影响(Gollwitzer & Sheeran, 2006;Michie et al., 2013)。
- SFBT总体效应为小到中等,成本效益良好,但不同人群与环境的效果异质性存在;与严重精神障碍或高危使用场景结合时需跨专业协作与分级照护(Gingerich & Eisengart, 2000;Kim, 2008;Franklin et al., 2012)。
参考文献(精选)
- De Jong, P., & Berg, I. K. (2013). Interviewing for Solutions (4th ed.). Cengage.
- Trepper, T. S., McCollum, E. E., De Jong, P., Korman, H., Gingerich, W., & Franklin, C. (2010).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Treatment Manual for Working with Individuals.
-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ssociation (SFBTA). (2013). Core Competencies of SFBT Practitioners.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7).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2). DSM-5-TR.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ICD-11.
- Miller, S. D., & Duncan, B. L. (2004). The Outcome and Session Rating Scales.
- Wampold, B. (2015). The Great Psychotherapy Debate (2nd ed.).
- Gollwitzer, P. M. (1999).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Strong effects of simple pla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 Gollwitzer, P. M., & Sheeran, P. (2006).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and goal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Michie, S., Richardson, M., Johnston, M., et al. (2013). The behavior change technique taxonomy (v1).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 Thaler, R. H., & Sunstein, C. R. (2008). Nudge. Yale University Press.
- Franklin, C., Trepper, T., Gingerich, W., & McCollum, E. (Eds.). (2012).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 Handbook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OUP.
- Gingerich, W. J., & Eisengart, S. (2000).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 review of outcome research. Family Process, 39(4), 477–498.
- Kim, J. S. (2008). 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 meta-analysis.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8(2), 107–116.
结语
“下一小步”不是把宏大目标简单切块,而是以证据为导向、由来访者自选、借助情境触发与社会支持,让改变在最小可行单元上真正发生。通过尺度化与数据反馈持续微调,SFBT将“能做到的一点点”转化为“有意义的可复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