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BT问句体系:开放、循环与资源导向

建立系统问句库:开放探询、循环视角、前向聚焦、资源定位与行为迹象化。通过语句模板与对话练习,提升提问的精确性、节奏与深度,使会谈更聚焦、更简洁,减少无效挖掘。

正文内容

主题8|SFBT问句体系:开放、循环与资源导向

你是否在会谈中遇到过:问题讲了很多,却难以走向目标与行动?本章带你搭建一套可立即上手的问句库——开放探询、循环视角、前向聚焦、资源定位与行为迹象化。像使用地图一样组织你的对话:问题不再被“深挖”,而是被“转译”为下一步可行的改变。

学习完成后,你将能:

  • 清晰区分并掌握五类核心问句及其适用时机
  • 用前向聚焦与迹象化将目标落到可观察的行为
  • 在个体与家庭/团队场景中熟练应用循环问句
  • 建立个人化问句模板,控制会谈节奏与深度,减少无效挖掘

核心概念解析(是什么 与 为什么)

1. 五类问句是什么

问句类型 核心定义 主要用途 典型句型支架
开放探询信息展开 以非评判方式邀请叙述与澄清,避免封闭式是/否。 初步理解来访者语境,收集与目标相关的细节。 你更希望…发生在何时/何地/与谁?能举个最近的例子吗?
循环问句系统视角 引入他者或时间维度,探索互动与感知差异。 促进换位、减少归咎,发现系统中的有效线索。 如果…出现一点好转,谁会最先注意到?他们会怎么看出?
前向聚焦面向解决 将注意力从问题转向首选未来与下一步。 明确目标方向与可接受的更好。 当情况更接近你想要的样子时,会有哪些不同?
资源定位优势启动 识别已有的能力、成功线索与可获得支持。 激活自我效能与外部支持,增强可控感。 上一次稍微顺利一些时,你做了什么有用的不同?
行为迹象化证据化 把抽象愿望转译为可观察、可验证的行为线索。 定义评估标准、生成家庭作业与追踪指标。 具体到一天中,别人能从哪些小细节看出你前进了0.5格?

理论脉络与证据要点:SFBT由 Steve de Shazer 与 Insoo Kim Berg 等人发展,强调通过语言聚焦目标与资源来促进改变。研究显示,SFBT 在学校、初级卫生与社区场景中对功能改善与满意度具有小到中等效应。循环问句借鉴系统家庭治疗的传统(如 Karl Tomm 对循环提问的阐述),在SFBT中被简化用于促进换位与线索发现。其作用机制包含注意定向、目标启动、期望效应与自我效能增强等。

2. 为什么这些问句有效

  • 注意定向与启动效应:把谈话注意力转向首选未来与资源,会增加对可行线索的敏感度。
  • 社会建构与共同命名:语言不是仅描述现实,也在共同建构行动意义;对话中的新命名可带来新行动。
  • 自我效能与行为激活:微小可控的成功经验,会正向反馈到动机与坚持,形成小步快跑的循环。
  • 系统视角下的去病理化:循环问句将焦点放在互动与差异而非缺陷,降低防御与责备。

实操技术与步骤分解(怎么做)

五步回环:从目标到证据

  1. 设定前向焦点(30-90秒)

    • 目标句型:今天结束时,什么迹象让你觉得这次谈话是值得的?
    • 限定范围:把目标压缩到一小步,避免泛化。
    • 语言时态:使用现在时描述未来日常,如“当它更好时,你正在做的…”。
    常见错误与修正

    错误:一开始追问问题成因。修正:先用前向焦点锁定“可接受的更好”。

  2. 开放探询展开情境(2-4分钟)

    • 句型支架:能说说对你来说“更好”的画面具体像什么?在什么场景最重要?
    • 细化维度:时间、地点、人物、频率与时长。
    • 避免双重问句,每次只推进一个维度。
  3. 循环问句扩展视角(2-4分钟)

    • 他者视角:当你前进了一点,谁最先注意到?他们会如何反应?
    • 时间视角:和一周前相比,已经有哪些微小不同?
    • 系统支点:谁/什么情境最能帮助你保持这些不同?
    单人会谈也能用循环问句?

    可以。引用假设性他者或关键他人视角,例如“如果同事坐在这里,他会说你哪一点做得更稳了?”

  4. 资源定位与可复制条件(2-4分钟)

    • 成功片段:最近哪一次略好一点?你当时做了哪些细微不同?
    • 资源四层:个体技能、关系支持、环境条件、信念价值。
    • 转为条件句:当X出现时,你更容易做到Y。
  5. 行为迹象化与下一步证据(2-3分钟)

    • 迹象化模板:在…情境,你会做…;别人能从…看出;你自己会记录在…。
    • 可验证:设计可被第三方观察或自我量化的线索。
    • 微幅推进:如果以0–10作为进展刻度,向上0.5格的最小动作是什么?(具体刻度细化将在下一章专讲,此处仅作为桥接)

问句范例库(可直接使用与微调)

  • 开放探询:
    • 你更希望哪一件小事最先变得可接受?
    • 说一个最近的例子,能帮助我理解“更好”的样子。
  • 循环问句:
    • 当你多了哪怕一点点从容,谁最先注意到?他们会从什么小动作看出来?
    • 如果把这件事当作一段视频,家人会在哪个片段说“咦,真的不一样了”?
  • 前向聚焦:
    • 当情况朝你想要的方向走时,第一天会有哪些小不同?
    • 在你可控的范围里,哪一步最值得先尝试?
  • 资源定位:
    • 哪一次你更接近你想要的样子?当时你做了什么、谁在场、环境有什么不同?
    • 如果把你已经做过的有用做法排个序,哪一条最容易再做一次?
  • 行为迹象化:
    • 明天在工作开始后的前30分钟,你会做哪两件具体可见的小事,让人看出你更聚焦了?
    • 当进展稳定一周,你的睡眠/交流/效率上会出现哪些可以打勾的迹象?

应用演示:案例与对话分析

个案背景:J先生,32岁,产品经理,主诉“和上级沟通总是紧张、经常拖延汇报”。希望能“不要拖”,但具体怎么做不清楚。

师:为了让今天对你有价值,结束时你希望我们已经更清楚哪一件小事?
【前向聚焦:界定本次会谈的可接受成果】
来:如果能知道怎么开始写周报就好,不要拖到最后一天。
师:当不再拖到最后一天时,周一上午你会做出哪一个最小的不同?
【迹象化:时段+动作】
来:可能是先把要点列出来。
师:最近有没有哪一次比平时好一点?当时你是怎么开始的?
【资源定位:寻找成功片段】
来:上周二我先看了日历,把本周完成的三件事写下来。
师:如果你的同事在旁边看,他会从什么看到你“进入状态了”?
【循环问句:引入他者视角,外显线索】
来:我会把手机反扣,打开文档,10分钟没有动社交软件。
师:这些做法里,哪两条最容易明天复刻?需要什么条件更容易做到?
【资源→条件化:可复制路径】
来:反扣手机、先写三条要点。条件是9点到工位,耳机放白噪音。
师:如果按0–10看你现在的把握,处在哪一格更贴近?向上半格,你会先做哪一个最小的动作?
【刻度桥接至微增;刻度细节在第11章展开】
来:大概4到4.5。先把明天9点前日历空出来。
师:谁会最早注意到你有这些变化?他们会从什么看出来?
【循环问句收尾:社会证据与外部强化】

常见挑战与整合应用

  • 来访说“我不知道/随便吧”
    • 策略:提供选项式开放问句与微差别探询。例如:如果只在两种小变化里选一个,更愿意先尝试哪一个?
    • 改写抽象:把“好一些”转为一天中两个可观察线索。
  • 陷入问题细节,难以收束
    • 策略:用前向聚焦打断回环:当问题稍微更可接受时,第一步会有什么不同?
    • 将细节转译为“条件—行为—证据”。
  • 多方观点冲突(伴侣/家庭/团队)
    • 策略:循环问句促成共识的最小交集:若我们只找大家都能同意的一个小迹象,会是什么?
    • 分层目标:各自可控的微行为先落地,再讨论系统协作。

与其他技术的联动:

  • 与奇迹问句(第9章):本章的前向聚焦与迹象化为奇迹场景落地提供语言骨架;具体奇迹设计与文化适配将在下一章展开。
  • 与例外探询(第10章):本章的资源定位为例外放大打底;在第10章将系统化复制条件与差异化提炼。
  • 与量表问题(第11章):本章的迹象化自然衔接刻度推进;量表的评估与微增设计将在第11章细化。
  • 与CBT/MI:可将MI激发的“改变言语”通过迹象化转为行动脚本;将CBT的行为实验表述为可观察线索与情境触发条件。

本章总结与行动指南

  • 问句是方向盘,不是放大镜。用前向与资源把谈话驶向可见改变。
  • 五步回环:前向焦点→开放展开→循环视角→资源定位→迹象化与下一步。
  • 每次只推进一个小维度;把抽象愿望翻译为“情境—行为—证据”。

你的练习

  1. 逐字稿改写:选取一段你过去的会谈逐字稿,将其中三个追问改写为前向聚焦或迹象化问句,并写下预期的可观察回应。
  2. 循环问句清单:为一个当前个案,列出至少5个不同他者/时间视角的循环问句,并标注各自的潜在线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