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系统问句库:开放探询、循环视角、前向聚焦、资源定位与行为迹象化。通过语句模板与对话练习,提升提问的精确性、节奏与深度,使会谈更聚焦、更简洁,减少无效挖掘。
你是否在会谈中遇到过:问题讲了很多,却难以走向目标与行动?本章带你搭建一套可立即上手的问句库——开放探询、循环视角、前向聚焦、资源定位与行为迹象化。像使用地图一样组织你的对话:问题不再被“深挖”,而是被“转译”为下一步可行的改变。
学习完成后,你将能:
问句类型 | 核心定义 | 主要用途 | 典型句型支架 |
---|---|---|---|
开放探询信息展开 | 以非评判方式邀请叙述与澄清,避免封闭式是/否。 | 初步理解来访者语境,收集与目标相关的细节。 | 你更希望…发生在何时/何地/与谁?能举个最近的例子吗? |
循环问句系统视角 | 引入他者或时间维度,探索互动与感知差异。 | 促进换位、减少归咎,发现系统中的有效线索。 | 如果…出现一点好转,谁会最先注意到?他们会怎么看出? |
前向聚焦面向解决 | 将注意力从问题转向首选未来与下一步。 | 明确目标方向与可接受的更好。 | 当情况更接近你想要的样子时,会有哪些不同? |
资源定位优势启动 | 识别已有的能力、成功线索与可获得支持。 | 激活自我效能与外部支持,增强可控感。 | 上一次稍微顺利一些时,你做了什么有用的不同? |
行为迹象化证据化 | 把抽象愿望转译为可观察、可验证的行为线索。 | 定义评估标准、生成家庭作业与追踪指标。 | 具体到一天中,别人能从哪些小细节看出你前进了0.5格? |
理论脉络与证据要点:SFBT由 Steve de Shazer 与 Insoo Kim Berg 等人发展,强调通过语言聚焦目标与资源来促进改变。研究显示,SFBT 在学校、初级卫生与社区场景中对功能改善与满意度具有小到中等效应。循环问句借鉴系统家庭治疗的传统(如 Karl Tomm 对循环提问的阐述),在SFBT中被简化用于促进换位与线索发现。其作用机制包含注意定向、目标启动、期望效应与自我效能增强等。
设定前向焦点(30-90秒)
错误:一开始追问问题成因。修正:先用前向焦点锁定“可接受的更好”。
开放探询展开情境(2-4分钟)
循环问句扩展视角(2-4分钟)
可以。引用假设性他者或关键他人视角,例如“如果同事坐在这里,他会说你哪一点做得更稳了?”
资源定位与可复制条件(2-4分钟)
行为迹象化与下一步证据(2-3分钟)
个案背景:J先生,32岁,产品经理,主诉“和上级沟通总是紧张、经常拖延汇报”。希望能“不要拖”,但具体怎么做不清楚。
与其他技术的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