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自我评价中的问题饱和叙事,运用解构式提问追溯文化话语与权力关系。以外化对话与厚描述重塑偏好身份,并通过命名实践与会谈地图维持新位置。
课程序号:31|定位:叙事疗法实践证书·应用专题|与模块12「解构式提问」衔接,针对自我评价议题做情境化深化,避免重复外化/命名等通识内容,仅呈现在自我评价场域的专用流程与会谈地图嵌入位点。
本单元以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的社会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为基础,聚焦“解构式提问”在自我评价议题中的运用;兼谈与SFBT(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的互补:以例外探询与量表问句支持对偏好身份的稳定化与进展追踪。叙事与SFBT均为以资源为中心的短期取向,其有效性已在多项实践研究与循证综述中获得支持,但具体效应受情境、关系与实施质量影响。本文避免病理化语言,强调与DSM-5的必要转译。
场景:一位大学生说“我一无是处”,成绩、实习、社交都被这句话吞没。我们听到的不是“事实”,而是一种问题饱和叙事占据了评估权。解构式提问要做的,是追问这段话背后的文化话语与权力关系,帮助来访者从“被评判的对象”转到“意义的共同作者”。
学完本章,你将能够:
是什么:
为什么有效:
与SFBT的互补位置:叙事的“解构”擅长松动问题饱和叙事的合法性;SFBT的“例外探询”与“量表问句”擅长把松动后的空间填入可运作的目标与进展追踪。两者在去病理化与资源导向上一致:前者“拆框”,后者“安框”。
步骤一:定位自我评价的版图(起始2-6分钟)
步骤二:外化与命名(微型)(与模块11、16衔接,此处仅用于自评场景)
步骤三:四层解构式提问(核心)
| 层级 | 目标 | 核心问句示例 | 常见陷阱 | 辅助工具 |
|---|---|---|---|---|
| 时间轴层 | 把“永远如此”的感觉拉回具体时空,显露起点与转折 |
|
变成回溯细节审讯;忽略来访者节律与安全感 | 量表问句(SFBT)追踪波动;微时间线 |
| 语境/文化话语层 | 识别评价背后的“应该”从哪里来 |
|
把来访者变成文化研究对象;使用带立场的引导语 | 位置图:把人、规则、场域标在同一页 |
| 权力关系层 | 看清谁在使用这把标尺、如何影响决策与关系 |
|
过度政治化或指责具体他者;忽视来访者能动性 | 影响地图:标注影响路径与反影响策略 |
| 语言与证据层 | 转译“定性判决”为可观察证据与可商量的意义 |
|
变成逻辑反驳或CBT式争辩;丢失姿态与协作 | 词汇替换卡、偏好维度清单 |
步骤四:厚描述偏好身份(转入重写)
步骤五:会谈地图维持新位置(微文档与SFBT整合)
| 情境 | 解构式提问 | 外化/命名辅助 | SFBT嵌入 |
|---|---|---|---|
| 学院绩点 | “谁定义了‘只有绩点才算好学生’,这一定适用于你全部目标吗?” | “绩点放大镜最近在哪些课上最吵?” | “若把‘自我接纳’标10分,你现在在哪一格?前次相比变化的证据是什么?” |
| 求职面试 | “面试话术的标准期待来自哪些行业话语?这些话语与你想被看见的价值在哪些处可协商?” | “内心评审官在面试前夜常说什么台词?” | “上一次它退场5分钟发生在何时?你做了什么让它退场更久?” |
| 社交媒体 | “点赞数这把尺,最方便看见哪类人?最容易忽略谁与什么?” | “算法先生今天推你去看谁的生活?” | “若明天把‘以我重视的标准发帖’做到多1分,你会具体改哪一步?” |
个案背景:小林,20岁,大二,常用句“我一无是处”。近期经历一次面试受挫与一次课程小组冲突,自评显著下滑。
来访:我真的很差,什么都做不好。
咨询:当“很差”这句话出现时,它通常挑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景?【注释:定位时间轴,避免抽象对峙】
来访:多是晚上刷手机,看到别人offer或者绩点。
咨询:若把这股声音临时叫作“绩点放大镜”,这样称呼合适吗?它在这些夜晚都做了哪些事影响你?【注释:微外化与命名,描绘运作】
来访:它会放大别人的成绩,把我的不足展示给我看。
咨询:是谁把“只有绩点才算优秀”的想法放进了放大镜?在你的专业或家里,这把尺来自哪里?【注释:文化话语层】
来访:家里吧,父母总说“成绩最重要”。
咨询:当这把尺主导你时,你为维持它付出了哪些代价?又因此错过了哪些你在乎的事?【注释:权力关系层】
来访:我不敢在课堂发言,怕说错;也不参加社团了。
咨询:如果把“我在乎的事”挑一个关键词,你会选哪个?【注释:价值-意向提炼】
来访:可能是“公平”,我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
咨询:最近一周有哪怕10分钟,“放大镜”退场了一点点,让“公平”露出头?【注释:独特结果+SFBT例外探询】
来访:昨天的小组里,我提醒大家别打断一位同学,他说完我再提建议。
咨询:在那10分钟里,你做了什么、带着什么信念、谁在场看见了?【注释:厚描述四要素】
来访:我先举手示意,心里想着每个人都该被尊重,小组长和两位同学在场。
咨询:若把“按公平行事”的把握感放在0-10上,你现在在哪一格?比一周前多了几格?【注释:量表问句追踪】
来访:现在大概5格,比一周前多1格。
咨询:为了把这1格稳住,下周你会在哪个场景复刻那个举手示意的动作?我可以为你写一段50字的命名片段吗?【注释:巩固新位置的微文档】
与其他技术协作:
• 与SFBT:在每轮解构后,用例外探询收集独特结果;用量表问句将“位置”刻度化,制定+1微行动。
• 与CBT:当语言与证据层需要具体化时,可借CBT的“证据—替代解释”表,但务必保持非纠错姿态,将“替代”视作“多重叙事的可选择版本”。
• 与DSM-5:需要跨团队记录时,可在病名旁补充去病理化描述,例如“当前呈现的自我评价困扰与社会比较压力有关”,并在会谈地图中标注干预—变化证据。
你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