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以过程为靶点,跨越多个DSM-5-TR范畴(APA,2022;WHO,2019)。操作:以融合、回避等机制取代仅以症状分类,兼顾共病与功能。
如果把心理困扰比作“发动机故障灯”,DSM-5-TR像是告诉你亮起的是哪一个灯(抑郁、焦虑、强迫……),而ACT的跨诊断视角更像是把引擎打开,找出真正让系统卡住的“部件”(如认知融合、经验性回避、注意狭窄、价值模糊等可改变过程)。两者并非对立:前者帮助我们与医学团队使用共同语言,后者帮助我们精准选靶、制定可执行的改变路径。
跨诊断视角:不以单一诊断为唯一出发点,而是寻找多个障碍中共同存在、且可改变的心理过程(如认知融合、经验性回避、注意灵活性、自我黏附/观念自我、价值澄清、承诺行动)。
心理灵活性:在不把痛苦体验当成敌人的前提下,仍能依据价值做对自己有益的选择与行动的能力。
维度 | 分类诊断(DSM-5-TR) | 过程为本(ACT) |
---|---|---|
关注焦点 | 症状群、阈值、病程 | 维持痛苦的可改变过程与情境功能 |
评估工具 | 结构化访谈、症状量表 | 过程量表(如融合、回避、正念、价值践行)+ 功能分析 |
干预目标 | 缓解症状符合诊断标准 | 提升心理灵活性,面向价值的功能恢复 |
优势 | 便于沟通、保险报销、研究分层 | 靶点明确、跨病种共通、便于个性化调配 |
局限 | 共病与异质性高,难以指导日常取舍 | 需要清晰概念化与测量反馈,对训练要求高 |
以下为知识层面的流程示例,非诊断,也不替代必要的风险评估与转介。
背景:李女士,反复担忧工作错误(焦虑),同时兴趣降低、疲惫(抑郁),连续两周缺席团队会议。
平庸回复
来访:我一想到开会就紧张,肯定会说错。
咨询师:其实你并不会的,要自信一点。下次强迫自己去就好了。
技术点评:仅安慰与劝说,未触及认知融合与回避的功能,也未连接价值。
优秀回复(ACT化)
咨询师:当脑中出现“肯定会说错”的想法时,我们先不评判它对不对。能不能给它贴个标签,叫“预言机”这串字?你可以试着说:“我注意到‘预言机会出错’这个念头又来了。”
来访:这样说,好像它只是个声音。
咨询师:是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个声音出现时,你通常会怎么做?
来访:我就躲开会。
咨询师:短期看,紧张降下去了;长期看,它是否让你更难成为你想成为的同事?
来访:我想被看见是可靠的,但总不出现。
咨询师:那我们把“可靠”作为价值方向。下周一个最小可行步骤是什么?比如,用愿意度刻度1–10,你愿意带着6/10的紧张,先在会议上说一句汇报开场吗?我们会后做复盘,不以紧张程度评判成败,而看是否更靠近“可靠”。
技术要点:去融合→功能分析→价值澄清→承诺行动;症状语言与价值语言并行。
DSM-5-TR线索 | 跨诊断过程靶点 | 微干预 | 评估指标 |
---|---|---|---|
过度担忧、回避会议 | 认知融合、经验性回避 | 给念头贴标签;愿意度暴露(价值导向发言) | 发言次数/时长;融合量表条目 |
兴趣缺乏、活动减少 | 价值模糊、承诺行动不足 | 价值卡片;SMART最小步骤 | 每周价值一致行动计数 |
背景:王先生,慢性腰痛后长期减少外出与运动,害怕“痛即损伤”,因此回避活动;情绪波动。
平庸回复
咨询师:别想那么多,活动起来就会好。
来访:一动就痛,说明伤还没好。
技术点评:忽视来访者“痛=伤害”的融合规则与回避的短期强化。
优秀回复(ACT化)
咨询师:我们把“痛等于损伤”先当作一个规则来看待,可以把它写在纸上,念三遍,注意身体反应。它像是你大脑给的安全提醒。接下来,我想请你用0–10标记“愿意与疼痛并行”的程度。
来访:也许3。
咨询师:你的价值方向是什么?
来访:陪孩子去公园。
咨询师:我们把目标定为“本周三次,每次步行10分钟的公园散步”,并做分级计划:走5分钟停1分钟,过程中把疼痛当作“同行的乘客”。每次结束后记录:我是否更靠近“陪伴型父亲”?
技术要点:去融合(规则)→愿意度→价值→分级承诺行动;以功能参与替代纯粹降痛目标。
过程靶点 | 典型表现 | 常见领域 | 微干预示例 |
---|---|---|---|
认知融合 | 把念头当事实;规则僵化 | 社交焦虑、OCD、PTSD入侵念头 | 贴标签、念头唱名、公交车隐喻 |
经验性回避 | 规避情绪/记忆/身体感受 | 惊恐回避、创伤回避、成瘾 | 愿意度刻度、愿意—代价矩阵 |
注意灵活性 | 威胁监控、当下缺席 | GAD、抑郁反刍、慢性疼痛 | 3×3感官锚定、S-T-O-P停顿 |
自我黏附 | 负性自我故事主导 | 抑郁、自尊脆弱、羞耻 | 观察者练习、棋盘隐喻 |
价值模糊 | 方向感缺乏、随波逐流 | 职业倦怠、复燃风险 | 价值卡片、生命罗盘、80岁演讲 |
承诺行动不足 | 计划—执行断裂 | 广泛应用 | 实施意图、最小可行步骤、每周复盘 |
面向医疗/管理团队 | 面向来访者 |
---|---|
“来访者满足广泛性焦虑障碍标准,合并轻中度抑郁特征;在工作情境中表现出显著的认知融合与情境回避。” | “你的大脑很会发‘风险预告’的念头,我们练习的是在它出现时仍能做对你重要的事。” |
“干预以价值导向的暴露与去融合为主,目标是提升功能参与;预计8–12次,配合家庭作业与过程测量。” | “我们每周挑一件小事去练,目标不是立刻让焦虑消失,而是逐步把生活带回你看重的方向。” |
“短期指标:会议出席与发言次数;长期指标:岗位功能恢复与请假率下降。” | “我们更看重你做了哪些向前的小步,而不是今天紧不紧张。” |
跨诊断视角不是抛弃诊断,而是把诊断放在更有效的变革框架中。通过识别并干预认知融合、经验性回避、注意狭窄、自我黏附、价值模糊与承诺行动不足,我们能在复杂共病与高异质性的现实世界中,找到更稳定、可训练、可测量的改变路径。让我们用“行政区划”定位,用“地形与天气”决策,用“脚下的小步”把价值带回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