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Q评估与思维黏附程度(Gillanders等,2014)。操作:追踪去融合训练进展,与会谈记录对照;避免将分数等同功能恢复。
ACT核心过程
测量驱动实践
跨诊断适用
在接纳承诺疗法(ACT)中,我们关心的不是“有没有这个想法”,而是“当这个想法出现时,你的行为被它带走了多远”。认知融合,指把内在想法当作事实或命令,任其主导注意与行动的倾向。认知融合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 CFQ)就是评估这一倾向的简明工具,帮助我们追踪去融合训练是否真正转化为日常行为的灵活性。
• 认知融合:将思维、评价与自我认同紧密黏连,把想法当“事实/警报/指令”。典型表现是“我必须把这个想法弄走,否则就糟了”。
• 认知去融合:与想法建立距离,识别“这是一个想法,而非事实”,在价值方向上保留行为选择权。
• CFQ测量目标:不是“有没有负性思维”,而是“思维对行为的控制程度”。因此,CFQ分数高并不等于更悲观,而是更“被想法牵着走”。
认知融合=所有推送都当重要新闻,立刻点开并跟着走;去融合=看见推送,标记来源与重要性,再决定是否处理。
要点 | 实践建议 | 常见误区 |
---|---|---|
施测频率 | 基线一次;干预期每2–4周;关键节点(调整方案/阶段总结)额外施测 | 每次会谈都测导致负担与反应性升高 |
结果呈现 | “与上次相比”+一个生活片段说明 | 只报总分,不讨论具体情境与行为 |
阐释语言 | 用“被想法牵引的程度”替代“好/坏” | 把高分等同“严重”或“失败” |
量表 | 核心构念 | 适用目的 | 互补信息 |
---|---|---|---|
CFQ | 认知融合(思维的行为控制力) | 追踪去融合训练成效;识别“被想法牵着走”的场景 | 与会谈记录的“关键想法+反应”对照 |
AAQ‑II | 心理不灵活性/经验性回避 | 总体灵活性概览 | 与CFQ并用可区分“被思维牵引”vs“回避体验” |
FFMQ | 正念五维特质 | 当下觉察与非反应成分 | 为选择正念练习方向提供线索 |
VQ | 价值清晰与价值一致行动 | 价值—目标—行动链的进展 | 与CFQ对照,观察“黏附下降→行动增加”是否成立 |
“这份短问卷不评判想法对不对,而是看看这些想法对你的选择有多大牵引。我们关注的是‘行为空间’有没有变大。”
背景:来访者A,28岁,社交焦虑,基线CFQ‑7均分5.6。高黏附想法:“他们会觉得我很蠢”。
会谈片段1:准备做团队分享前夕
来访者:我脑子一直在说“你会说错话,大家会笑你”。
平庸回复:不会的,你准备得很好,他们不会那么苛刻。
技术注解:这是内容争辩(反证法),短期安抚但易维持“让想法安静才行动”的规则,增加融合。
优秀回复:听见了,大脑在播放“出糗警报”。我们先给它贴个标签,叫“出糗预言家”。当“预言家”说话时,你此刻想往哪个价值方向走一步?
技术注解:去融合语言(贴标签)+价值对齐,直接弱化想法的功能支配。可与CFQ条目“我的想法常常把我困住”做内在链接。
会谈片段2:分享后复盘
来访者:还是很吵,但我照稿讲完了,中间脑子喊了三次“停下”。
平庸回复:你看,想法是错的吧?
技术注解:将经验等同真伪判断,可能把焦点拉回“证明想法错误”。
优秀回复:想法依旧在,但你选择了表达。这正是去融合:在噪音里做价值一致的事。我们把这个片段记到你的CFQ跟踪里,观察下次是否更快从“被拉住”回到行动。
技术注解:强调功能性证据(在场的焦虑+价值行动),与量表目标一致。
对话元素 | 不佳做法 | 更佳做法 | 对应ACT过程 |
---|---|---|---|
对想法的回应 | 争辩、说服、压制 | 贴标签、外化比喻(“预言家电台”) | 去融合 |
行动选择 | 等待焦虑下降再行动 | 在焦虑在场时做价值一致的小步 | 承诺行动/接纳 |
结果回顾 | 证明想法“对/错” | 证明“谁在开车”(想法还是价值) | 心理灵活性 |
观察到的模式 | 可能含义 | 首选策略 | 跟踪要点 |
---|---|---|---|
CFQ稳步下降,VQ‑行动上升 | 去融合有效,价值行为在增加 | 维持练习强度,增加情境泛化 | 记录“高噪音下的小胜利” |
CFQ下降,但行动不增 | 价值不清晰或环境障碍未处理 | 价值澄清+障碍预演+情境设计 | 把分数变化与具体目标绑定 |
CFQ波动大,无明确趋势 | 测量反应性/生活事件影响 | 延长间隔、加用情境日志,必要时稳定化 | 关注“波峰时的功能”而非数字 |
高黏附想法:——;情境:——;采用的去融合技巧:——;即时功能(是否能继续当下任务/价值步骤):——;下次优化点:——。
阶段 | 要做 | 避免 |
---|---|---|
会前 | 明确施测目的;基线+目标情境 | 把CFQ当“诊断”或淘汰线 |
会中 | 把高分条目转化为情境化练习 | 只谈分数,不谈行为片段 |
会后 | 用图表或一句“功能证据”反馈 | 过度频繁复测导致反应性升高 |
CFQ是把“被想法牵着走”这件抽象的事,变为可观察、可追踪、可讨论的“共同语言”。请记住:分数只是路标,真正的目的地,是在重要的价值方向上恢复行动的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