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短期强化与渴求回避。操作:价值契约、渴求观察与去融合,结合动机性访谈增强改变动机(A-Tjak等,2015;MI)。
本知识卡聚焦“成瘾与物质使用问题”的接纳承诺疗法(ACT)框架:当渴求、羞耻与压力如浪潮涌来时,帮助来访者不再与之搏斗,而是在价值方向上保持行动。你将学会用过程为本的视角理解成瘾维持机制,并将价值契约、渴求观察与去融合、与动机性访谈(MI)的对接,落实为可执行的干预步骤。
理论依据提示: ACT作为第三波CBT,以“心理灵活性”为核心目标,在抑郁、焦虑、慢性疼痛与成瘾等领域显示小到中等效应,与其他循证疗法相当(A‑Tjak 等, 2015;Hayes, Strosahl, & Wilson, 2011)。过程为本治疗强调对可改变心理过程的靶向(Hofmann & Hayes, 2019)。在物质使用中,ACT常与动机性访谈协作以增强改变动机(Miller & Rollnick, 2013)。常用过程测量包括AAQ‑II、CFQ与VQ(Bond 等, 2011;Gillanders 等, 2014;Smout 等, 2014)。
成瘾/物质使用障碍常由强烈的短期强化驱动:使用后焦虑下降、情绪麻木、社交更放松等。问题并非“有渴求”,而是当渴求出现时,个体是否只能用“使用”这一条路来求短期好受。
维度 | 控制-回避路径 | ACT心理灵活性路径 | 常用比喻/工具 |
---|---|---|---|
目标定义 | 让渴求和情绪“消失” | 允许渴求存在,同时朝价值行动 | “浪来我在”“公交车与乘客”“泥沼” |
常见策略 | 硬扛、分心、自责、隐瞒 | 去融合、愿意度训练、实施意图 | 标签思维、感谢大脑、SOBER/STOP |
短期后果 | 情绪暂缓,但强化复发链 | 不适波动,但行为可持续 | 愿意度刻度(0–10) |
长期后果 | 价值漂移、功能受损、羞耻 | 价值一致、功能恢复、连结增强 | 价值罗盘、价值契约 |
用“功能—过程”透镜取代“标签—控制”。目标是看清“使用”如何被维持,以及哪些ACT过程是优先靶点。
要素 | 来访者材料(示例) | ACT靶点 | 可能干预 |
---|---|---|---|
触发 | 下班孤独、微信邀约、身体疲乏 | 当下觉察、情境重构 | 3×3感官锚定;情境提示/去提示 |
私人事件 | “今天不喝就睡不着”渴求7/10 | 去融合、接纳 | 给思维贴标签、浪潮观察、呼吸作伴 |
短期强化 | 焦虑下降、社交更放松 | 可行性分析 | 工作性提问:“这样做对你有效到何时?” |
长期代价 | 伴侣冲突、工作迟到、肝功能异常 | 价值澄清 | 价值卡片、80岁演讲、生命角色盘点 |
新行动 | 不喝酒的社交脚本、晚间散步+热浴 | 承诺行动 | 实施意图:“若X则做Y”;周检视 |
用纸分为六栏:触发|身体/情绪|想法(给它贴标签)|你通常怎么做|短期得到什么|长期付出什么。最后加一栏:若按价值,下一步做什么?
以下步骤可在单次会谈中循环,也可作为4–8次短程的核心框架。
“请在心里慢读这句话:‘现在,大脑在播放:我必须喝一杯。’把它当作一条电台字幕,不阻止也不跟着走。我们只是在看字幕滚动,同时让脚步继续向你在乎的方向移动。”
过程靶点 | 常见陷阱 | ACT语言与微介入 |
---|---|---|
认知融合 | “我就是瘾君子”“我抵抗不了” | 标签化思维;唱名法读念头;“感谢大脑的提醒” |
经验性回避 | 逃避孤独/羞耻/空虚 | 愿意度刻度;开放姿势;5感扫描 |
当下觉察 | 自动驾驶进入“惯例” | S-T-O-P/SOBER停顿;情境提示打断链 |
价值漂移 | 只谈“戒掉”,不谈“想过怎样的生活” | 价值卡片;生命罗盘;每周价值小行动 |
承诺行动 | 计划宏大,落地困难 | 最小可行步;If–Then;每周复盘+自我强化 |
阶段 | 目标 | 关键技术 | 家庭作业(可选) |
---|---|---|---|
第1次:对齐 | 建立同盟,识别工作目标 | MI‑OARS;可行性四问;价值初探 | 价值卡片筛选;触发日记 |
第2次:观浪 | 学习渴求观察与去融合 | 标签思维;浪潮练习;SOBER停顿 | 每日一次“10分钟观浪+记录” |
第3次:契约 | 价值契约与实施意图 | 生命罗盘;If–Then;刺激控制 | 执行2个最小可行步 |
第4次:障碍 | 处理失误/复发数据 | 工作性回顾;愿意度训练;自我慈悲 | 复发预案:红旗清单+应对脚本 |
第5–6次:巩固 | 拓展价值领域,整合支持系统 | 角色练习;同伴/家庭参与;奖励计划 | 周度进展看板;量表追踪AAQ‑II/CFQ/VQ |
来访者“小周”,28岁,近两年工作后频繁饮酒,近半年加入周末大麻使用。自评“压力大+睡不着”。体检提示转氨酶升高。目标:减少饮酒/停止周末大麻。
平庸回复
咨:你得尽快戒掉,这样下去身体会坏掉。你能承诺从今天起不再喝吗?
来:我也想,可每次朋友找我就很难拒绝。
注解:对抗式、全或无,诱发抗拒,忽视矛盾心理(MI不一致)。
较优回复
咨:听起来你既担心身体,又不想在社交里当“扫兴的人”。在1到10分上,你有多想做出一点改变?
来:7分吧。
咨:为什么不是3分?
来:我不想让爸妈再失望了,也想早起跑步。
注解:MI引出改变言语;价值线索自然浮现。
平庸回复
咨:渴求来了就想别的事,或忍过去就好。
注解:分心可能短期有用,但仍在“控制议程”,可反弹。
较优回复
咨:我们做个2分钟实验。当你的脑海弹出“就一杯”的念头,请在前面加上“我在想:就一杯”。像看字幕一样看它滚动,不去压它。此时把注意放在脚掌与呼吸。我们观察这股“想要”的强度如何变化,不评价,只记录。
来:有点难,但确实过了一会儿就降了一点。
注解:去融合+当下觉察,把控制转为容纳与观察;鼓励体验性学习。
平庸回复
咨:那你就把朋友都删了,彻底远离。
注解:可能引发孤立、不可持续,忽视价值取向的社交需求。
较优回复
咨:你提到“让爸妈安心、能早起跑步”。若把这写成一句价值契约,会是?
来:我想做个可靠的人,照顾家人,也照顾身体。
咨:基于这份契约,我们来做一个“若X则Y”的具体方案。若周五下班同事邀酒,你愿不愿先发一条信息说明今晚不喝,但愿意一起去吃烤鱼?同时把跑鞋放在门口,回家先换装下楼慢跑10分钟。我们把这两个动作列为本周的最小可行步,如何?
来:可以试试。
注解:把价值转译为“实施意图”,保留社交价值,改变行为路径。
平庸回复
咨:又喝了?那你之前的承诺呢?
注解:羞耻放大,降低开放与学习。
较优回复
咨:谢谢你如实说。这次经历能帮我们学到什么?我们按“触发—想法—行为—后果—价值”的路径复盘,看能不能加一条新路。
来:我和前任吵架后就去了朋友家,想着“反正都这样了”。
咨:这句“反正都这样了”,我们可以把它贴标签为“破罐破摔电台”。下次它出现时,你愿意把音量调低1格,同时发条短信给跑步群请人拉你下楼走10分钟?
来:行,这样没那么难。
注解:把复发当数据;去融合念头;补充社会支持与替代行动。
指标 | 基线(示例) | 4周目标 | 备注 |
---|---|---|---|
无使用天数/周 | 1天 | ≥4天 | 以价值活动替代晚间惯例 |
渴求时执行替代行动 | 20% | ≥60% | If–Then配合SOBER停顿 |
AAQ‑II总分 | 高 | 中–低 | 趋势观察,非单点判断 |
VQ(行动分) | 低 | 提升≥30% | 与价值契约联动 |
在成瘾与物质使用问题中,ACT并不与“控制渴求”对抗,而是改变游戏规则:允许浪来,同时把舵交回给价值。通过去融合与接纳卸下内在斗争,用实施意图和环境设计把价值化为微行动,再借助测量与复盘让改变可见、可持续。与MI的协作让“为什么改变”更清晰,“如何改变”更可行。记住:复发不是失败,而是下一步更聪明地前行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