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BT认为意义在互动中被共同建构,问题并非实体而是叙事。操作上用提问重组语言与注意力,放大可行变化(社会建构;de Shazer, 1991;White & Epston, 1990)。
这张学习卡,带你用一把“语言与意义”的钥匙,走进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底层逻辑:为什么在SFBT里,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就能改变来访者的注意、叙事与行为轨迹?核心在于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的定位——我们如何理解“真相”、如何共同“说出”变化的可能。
学习目标:准确区分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并理解它们在SFBT中的位置与作用。
| 维度 | 建构主义 | 社会建构 | SFBT中的体现 |
|---|---|---|---|
| 认识论焦点 | 个体如何意义建构 | 意义在关系/话语中生产 | 偏向“共同建构”:通过提问塑造新叙事 |
| 语言角色 | 表达内在图式 | 生产现实的实践 | 语言即干预:提问=改变注意与证据 |
| 问题的性质 | 个体化理解的困扰 | 特定语境中的命名与规训 | 把“问题”转译为“目标与例外”的描述 |
| 干预路径 | 调整图式/意义 | 重写/再协商话语 | 奇迹问句、例外探询、尺度化等会谈语言 |
要点:SFBT不以“挖因果”为优先,而以“协商有用的语言与下一步”为核心。语言不是治疗的外衣,而是改变的机制本身(de Shazer, 1991)。
学习目标:把哲学立场转化为可操作的会谈微技能。
| 从 | 到 | 微动作(提问模板) |
|---|---|---|
| 问题归因 | 目标证据 | “如果我们看到一点点向好的迹象,会是什么小细节?” |
| 缺陷语言 | 资源语言 | “上次能稍好一些,你做了什么?谁注意到了?” |
| 抽象愿望 | 可观察行为 | “明早起床后一小时内,哪两个具体动作会提示‘在路上’?” |
学习目标:知道SFBT与主流取向如何互补,避免“非此即彼”。
| 取向 | 认识论 | 工作焦点 | 语言位置 | 整合要点 |
|---|---|---|---|---|
| CBT | 实证主义色彩+可检验假设 | 认知-行为链 | 指导与训练 | 用SFBT目标化明确行为指标,再配合CBT作业 |
| 叙事治疗 | 社会建构 | 外化与重写 | 去规训话语 | SFBT偏“短程、可观察”,可互补 |
| 动机性访谈 | 人本/自我决定 | 改变动机与承诺 | 反映与引导 | 用MI点燃动机,用SFBT落实下一步 |
证据边界:SFBT总体效应为小到中等,短程、学校与家庭场域证据较多;重度精神病性、急性高危情境下应以安全与转介为先(Kim, 2008;Franklin et al., 2012)。
学习目标:掌握关键问句的使用意图、适用时机与文化适配。
| 问句家族 | 理论意图 | 典型句型 | 适用情境 | 注意事项 |
|---|---|---|---|---|
| 奇迹/小改进 | 共同生成期望叙事 | “只好一点点,会是什么信号?” | 目标模糊、动机尚可 | 避免宏大愿景;压缩到24–72小时可见 |
| 尺度化 | 把意义量化以便微调 | “为何不是更低?” | 监测进展、增强自我效能 | 追问支撑分数的证据,不做评判 |
| 例外 | 放大已发生的有效性 | “谁注意到你做了什么?” | 低自效、反复失败叙事 | 细化到行为序列与触发条件 |
| 赞赏 | 巩固可复制行为 | “你坚持的这一步很关键,因为…” | 巩固新迹象 | 必须具体、与目标相连 |
学习目标:在常见服务场景中,快速构建SFBT式路径。
学习目标:通过对话对比,练习识别“有用语言”。
来访者:我最近又开始失眠,越想睡越睡不着。
平庸回复:你觉得失眠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注:转向因果,短期内难以操作)
优秀回复:如果今晚只好一点点,明早醒来你做的第一件不同的小事是什么?(小改进问句,转向可观察证据)
来访者:也许我会先把窗帘拉开,去洗把脸。
优秀追问:在0–10的睡眠恢复刻度上,你现在在哪?为什么不是更低?(放大已有资源)
来访者:大概3分吧,因为偶尔能睡满5小时。
优秀巩固:把“偶尔睡满5小时”那天的细节借来一点点:今晚你会复制哪一个小动作?(例外→复制)
技术注解:理论 从社会建构视角,把“失眠”重命名为“可复制的微动作不足”;事实 通过尺度与例外促成可验证进展。
家长:每天写作业都要吵,头疼。
平庸回复:为什么孩子这么叛逆?(贴标签、归因化)
优秀回复:如果今晚只顺一点点,晚饭后哪一个细节会提示“在走向顺畅”?(目标化微迹象)
家长:也许我们会先约好20分钟,然后我不盯着。
优秀追问:上次能做到20分钟时,你做了什么不同?谁先开启了这个“不同”?(例外+循环式提问)
家长:我先离开书桌去倒水。
反馈:这一步很关键,你创造了“靠近而不打扰”的空间。今晚愿意先做同样的一步吗?(具体赞赏+下一步)
来访者:报告老是拖到最后一刻。
平庸回复:你是不是完美主义?(将人等同问题)
优秀回复:把“提前一天交稿”设为10分,你现在是几分?为什么不是更低?(尺度化聚焦有效部分)
来访者:4分,因为我有时会先写目录。
优秀追问:明天如果升到4.5分,你会在上午前15分钟做哪个具体动作?(下一步可观察)
学习目标:在坚持目标化与合作的同时,遵守胜任力与安全边界。
转介信号:持续下降的功能刻度、急性风险、治疗联盟受阻且多次微调无效、需要专科评估与长期照护。
学习目标:在多文化与本土语境中,保持SFBT的“有用性”。
| 误区 | 表现 | 纠偏问句/做法 |
|---|---|---|
| 过早目标化 | 目标宏大、不可观察 | “把目标缩小到72小时内看得见的两个动作。” |
| 空洞赞赏 | “你很棒”式泛化 | “哪一步做得对?如何与目标相连?” |
| 忽视风险 | 只谈进步,不筛查危险 | 每次会谈加入简短风险探询与转介预案 |
| 把SFBT当“技巧清单” | 问句僵硬、脱离关系 | 回到合作姿态,先建立“有用目标”,再选问句 |
学习目标:在真实会谈中,快速搭建结构。
| 步骤 | 关键问题 | 输出 |
|---|---|---|
| 目标化 | “只好一点点,会看到什么小迹象?” | 24–72小时内可观察目标 |
| 资源化 | “为何不是更低?上升0.5分需要什么?” | 可复制的例外与资源列表 |
| 下一步 | “明天在何时、何地、做哪一步?” | 最小可执行任务(自选) |
| 护栏 | “过去一周有无安全风险信号?” | 风险评估与必要转介 |
Q:来访者不愿意做奇迹想象?
A:用“小改进问句”或“最小可观察变化”替代,保持现实感。
Q:尺度总在3–4徘徊?
A:追问“为什么不是更低”,挖掘至少一条可复制的证据;必要时调整目标可观察性或转介协作。
Q:系统内他人不支持?
A:引入循环式提问与“观察者任务”,让关键他人识别微迹象并给予具体化赞赏。
实践箴言:少一些“为什么”,多一些“接下来哪一步”;少一些“宏大愿景”,多一些“可验证的微迹象”。这正是SFBT把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落到地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