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表问题:评估、动机与微进步放大(SFBT模块11)
场景引入:第一次会谈结束前,你问:“在0到10的刻度上,现在你对课业管理的把握度在几分?”来访者想了想说“3”。你接着问:“是什么让它不是2或1?”对话从此进入了资源的世界——已做的努力、仍在起作用的细小机制、可以复制的下一步。
[互动提示]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可操作问句”请尝试用你熟悉的来访者语言进行替换,形成你的个人句库。
学习目标
- 能准确定义SFBT中的“量表问题”,理解其在评估、激活动机与设计下一步中的作用。
- 能为不同议题与场景设置“0与10”的客户共建锚点,并引导可观察的行为迹象。
- 能熟练使用“为什么不是更低”“到下一格需要什么”两条核心追问路径,产出证据化的微步骤。
- 能设计一页追踪表,促进来访者在两次会谈之间进行自我监测与反馈。
- 能识别常见误区(如数字化压力、空泛目标、过度量化)并做出修正。
核心概念解析:是什么与为什么
量表问题(Scaling Question)是SFBT中使用0–10刻度来协同定义现状、可接受的目标状态与最小可行进步的对话工具。数字本身并非测量学意义上的“精确计量”,而是帮助双方将抽象的愿望转译为可观察、可讨论的具体差异。
- 核心要素:共建锚点(0/10的含义)—当前定位—“为什么不是更低”的资源化追问—“上移0.5~1”所需的最小行动与证据。
- 功能定位:既是评估也是干预。通过刻度对话,促发来访者觉察有效之处、构想可行下一步,从而提升自我效能与内在动机。
理论引用(SFBT经典要点)
• Steve de Shazer 提醒我们:“改变一直在发生(Change is happening all the time)。”量表问题让改变变得可见与可谈。
• Insoo Kim Berg 强调“做有效的更多(Do more of what works)”。“为什么不是更低”的追问正是寻找已有效的线索。
为什么有效(机制简述):
- 具体化机制:数字与锚点将模糊的“更好”转化为可观察的行为迹象,降低讨论成本。
- 效能感机制:回看“为什么不是更低”,使来访者识别已在做的努力,强化可控感与自我效能。
- 目标梯度机制:将远目标切分为“上移0.5”的微台阶,符合小步推进的行为改变规律,提升坚持度。
- 反馈回路机制:配合追踪表,形成会谈内外的即时反馈与微调。
边界提醒:量表问题是对话工具,不是诊断量表;刻度来自来访者共建,不用于群体比较或病理判断。
实操技术与步骤分解(怎么做)
步骤一:共建刻度锚点(0与10)
- 目标:确保数字背后是双方共享、以来访者语言定义的具体情境与行为线索。
- 做法:
- 邀请来访者用日常语言描述“10分时可见的足够好(good enough)迹象,而非完美状态。”
- 澄清“0分”不是灾难隐喻,而是“此议题最不理想、几乎没有可控成分时的最近似状态”。
- 将迹象行为化、情境化、可观察(如:何时、在哪里、谁能看到、听到什么)。
- 提示:与“奇迹问句”连接,将“首选未来”的片段抽取为10分锚点。
环节 | 问句示例 | 可观察迹象 | 输出物 |
---|
10分锚点 | “当你说到10分的那天,早上起床到午饭前,别人会看到你做了哪些不同?” | 起床时间、消息回复延迟、任务清单勾选 | 10分迹象清单 |
0分锚点 | “在最不理想的一天,哪些具体情境最容易把你拉到接近0?” | 熬夜、错过闹钟、逃避沟通 | 风险情境清单 |
步骤二:定位当前分数(基线评估)
- 问句模板:“就现在,放在0到10上,你会放在哪里?”
- 校准:若评分极端,回到锚点再核验;若不愿用数字,可用词标签(如“低/中/高”)并映射到刻度。
步骤三:“为什么不是更低”——资源化追问
- 目的:从“还有什么在起作用”中放大例外与应对。
- 问句模板:“是什么让它没有更低?”、“你做了哪些事把它维持在现在这个水平?”
- 要点:追到可观察的行为与条件,连同支持者的反馈一起具体化。
步骤四:“到下一格需要什么”——微进步设计
- 目的:将“上移0.5~1分”转成可执行的下一步。
- 问句模板:“要从现在到更高一点,你预期会出现哪些最先能被看到的变化?”、“明天/本周,在什么情境里做出哪一个微动作,最可能让你更接近下一格?”
- 证据化:要求“谁会看到/听到/记录下什么”。
步骤五:巩固承诺与支持
- 询问意愿与自信刻度:“在0到10上,你完成这一步的把握度在几分?怎样让它再上0.5?”
- 激活支持:谁能成为观察者、提醒者或同伴?如何在不评判的前提下提供反馈?
步骤六:追踪表与复访回顾
- 构建一页追踪表(见下),每1–3天/每周记录一次即可。
- 复访时优先问:“自上次以来,分数在哪些时段更高?当时发生了什么?”,然后再谈停滞与微调。
日期/情境 | 自评分(0–10) | 在起作用的微行为 | 支持/证据可观察 | 下一次尝试 |
---|
示例:周二上午图书馆 | 3.5 | 先写标题和小纲要5分钟 | 同伴见到我坐在固定座位,写下3条纲要 | 周四相同时段复现,增加1条纲要 |
问句范例库(可直接使用与替换)
- 建立锚点:
- “当你说到‘足够好’的10分时,你的一天会有哪些不同的具体片段?”
- “0分并不代表崩溃,而是最不理想的状态。对你来说,那会是什么样?”
- 基线定位:
- “就现在你在几分?你怎么知道是这个数字而不是别的?”
- 为什么不是更低:
- “最近是什么让它维持在现在而没有更低?”
- “哪怕是很小的,什么做法在帮你撑住?”
- 到下一格需要什么:
- “如果往上挪动一点点,最先能被谁看到什么变化?”
- “在最容易成功的情境里,下一次你愿意试的最小动作是什么?”
- 证据化与支持:
- “完成后会留下什么可以被看到/记录的痕迹?”
- “谁可以在不评价的情况下,帮你留意这些变化?”
- 低动机/抑郁情境:
- “即使能量不高,要维持现在这分数,你做了哪些让你还站在这里的事?”
- “如果明天只做一件‘几乎不费力’的小事,哪一件最有可能把分数往上挪一点?”
- 青少年/家庭:
- “当分数高一点时,家里的人会从你身上看到什么线索?”
- “家里谁最容易注意到这些变化?他们通常会怎么回应?”
- 团体/组织:
- “作为团队,现在我们整体在几分?哪些做法让我们没有更低?”
- “到下一格时,流程/会议上最先会出现哪一个可见改动?”
应用演示:案例与对话分析
个案背景:L同学,22岁,大三,主诉“论文拖延、睡眠晚、焦虑”。期望“能把论文推进起来,少拖延”。
师:在0到10的刻度上,0是“论文完全没动、整日拖延”,10是“足够好:每天都有小推进、按周完成小目标”,现在你会放在哪里?
来:大概3吧。
师:是什么让它不是2或1?
来:我有去图书馆,但就坐着看手机……不过上周找了两篇文献。
[注释] 资源化:抓住“去图书馆”“找了两篇文献”这类已有效的线索。
师:这两篇文献是你做了什么才找到的?当时你做对了哪一步?
来:先把题目写在纸上,然后搜关键词,筛了下发布时间。
[注释] 细化到可复制的具体行为序列。
师:如果从3往上挪动半格到3.5,本周最可能出现的第一个小变化是什么?谁会看得到?
来:我在周二上午固定去图书馆,先把摘要写出3句。室友会看到我早上出门更早。
[注释] “下一格需要什么”+可观察证据(室友看到早出门;摘要3句)。
师:完成这一步的把握度在几分?
来:6分吧。
师:怎样让把握度再上0.5?
来:前一晚把要看的两篇文献链接放到便签上。
[注释] 二次微化,降低启动成本。
师:我们做一张简短追踪表吧。周二、周四各记录一次分数、做了什么、留下什么证据。下次见面先从高于基线的片段聊起。
常见挑战与整合应用
- 不喜欢数字/难以评分:允许用词语刻度(低/中/高),再映射到大致范围;或以比喻锚点(红灯/黄灯/绿灯)。关键是共建可观察迹象。
- 评分波动大:把波动视为信息而非问题,问“在高的一侧发生了哪些可复制的条件?”;必要时改按情境分栏而非按天记录。
- 总是打很低或很高:回到锚点与证据,要求举例;对极端分数同样问“为什么不是更低/更高”,拉回具体行为。
- 量表疲劳:降低频率,聚焦关键情境;把记录任务最小化,一页足矣。
- 担心被评判:强调量表是为“看见进展与可行下一步”,不用于好坏评比。
与SFBT其他技术的联动:
- 与“奇迹问句”(模块9):用奇迹图景细化10分锚点,从愿景导出可观察迹象。
- 与“例外探询”(模块10):用“为什么不是更低”捕捉例外,再将其复制进“下一格计划”。
- 与“应对问句”(模块12):当评分低且痛苦时,先识别“你如何挺过来的”,作为稳态资源。
- 与“赞赏”(模块13):对已发生的微进步进行基于证据的肯定,巩固自我效能。
- 与“家庭作业”(模块14):把“下一格需要什么”直接转化为低成本、可验证的日常实验。
本章总结与行动指南
- 量表问题是“评估-动机-行动”的桥。数字只是门把手,门后是可观察的迹象与可复制的微行为。
- 黄金双问:“为什么不是更低?”寻找资源;“到下一格需要什么?”促发行动。
- 一页追踪表足以形成反馈回路:情境-分数-在起作用的微行为-证据-下一次尝试。
你的练习- 为你当前正在跟进的一个来访议题,写出一对锚点定义(0与10),并列出各自3条可观察迹象。将两条“为什么不是更低”与两条“到下一格需要什么”的问句,替换成来访者语言。
- 设计一页追踪表模板,约定记录频率。下次复访时,优先从分数较高的时段开始回顾,提炼可复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