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良构目标的五项标准:具体、可观察、与情境相关、来访者主导、可行微步,学习从泛化诉求精炼为可执行目标的步骤与范例,确保目标与生活情境及资源网络紧密对接。
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中,良构目标就像导航系统的“目的地坐标”。问题描述是雾,目标是坐标;只有坐标清晰,路径才可能被看见、被评估、被调整。
理论与证据要点(简述)
以上为主流观点的整合:SFBT的证据在多场景下总体为积极至中等,目标清晰与合作性作为跨取向的稳健因素得到多研究支持。不同人群与问题类型的效果存在差异,需结合情境判断。
泛化诉求 | 不良目标(为何不良) | 良构目标(五项标准对齐) |
---|---|---|
我想不焦虑 | “不焦虑”不可观察,缺乏场景与证据。 | 工作日前夜,睡前把手机放客厅,做10分钟呼吸练习;若夜醒,起床喝水再回床,不刷手机;这一周至少4天。 |
想和伴侣更好 | 依赖他人改变,不可控。 | 晚饭后我先说一句感谢当天对方做的具体事,晚间冲突时暂停30秒再用“我感受+我需要”的句式表达;每晚至少一次。 |
要自律 | 抽象标签,无情境。 | 工作日9:00前列出3项当天完成的最小任务;中午12:30前完成其中1项并在笔记上打勾。 |
孩子要听话 | 他人导向,难以落地。 | 晚饭前设定两项选择(先洗手或先收玩具),完成后我给予具体表扬并贴星星;每晚执行一次。 |
口诀:从名词到动词,从内在感受到外在线索,从长期愿景到明日一步。
0–10刻度不仅是评分,更是把“变化”翻译为“证据链”的工具。
刻度分数 | 可观察证据 | 情境线索/支持 |
---|---|---|
3.0 | 每周2晚能按时入睡 | 睡前半小时不看屏幕 |
3.5 | 增加到每周3晚 | 闹钟提醒、伴侣配合关灯 |
4.0 | 晨起后10分钟步行 | 前一晚把运动鞋放门口 |
场景 | 模板句 | 可观察指标 |
---|---|---|
成人个体(情绪与睡眠) | 工作日夜间,我在23:00前关灯,做10分钟呼吸/放松音频;若夜醒,起床1分钟走动再回床,不看屏幕。 | 本周≥4晚达成;自报和穿戴设备记录一致。 |
伴侣互动 | 晚饭后20分钟内,我们各自说出对方今天一个具体可欣赏的小事;发生争执时使用“暂停-我感受-我需要”三步。 | 每晚至少一次互相表达;争执时三步法至少被使用一次。 |
青少年与学习 | 晚饭后19:30–20:00专注完成一项课堂作业,家长不在同一房间,仅在开始与结束时确认。 | 每周≥4次达成;作业清单勾选与家长签到。 |
目标:示范如何把“我想不焦虑/和伴侣更好”转化为可执行目标;展示一般性回复与更优回复的差异,并配技术注解。
情境:来访者(30岁,职场压力与伴侣沟通紧张)首次会谈。
来访者:我最近很焦虑,和伴侣也老吵架,我想好起来。
一般性回复(问题化)
注解:聚焦病史与问题细节,缺少目标与资源线索,容易扩大无力感。
更优回复(解决导向)
技术注解:
- 使用面向未来的细化问题,把抽象愿望转成场景化行为。
- 以0–10刻度定义“微小上移”的可见证据。
- 目标保持来访者主导且与生活情境耦合,便于追踪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