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访策略:巩固、拓展与提标 — 引言与学习目标
复访好比“登山后的路径勘察”:先打稳已经踏实的落脚点(巩固),再把已成功的步伐复制到周边地形(拓展),最后在地形稳定时把海拔再抬一点(提标)。本章聚焦连续会谈中的推进力与完成率:如何在每次复访里看见更好、让更好扩大、并在稳固基础上有节制地提高标准。
理论背景快览
• SFBT的复访以“有哪些更好了?”为起点(de Shazer & Berg 的经典做法),随后通过量表与例外放大来维系动机与方向。
• 系统回顾研究与多领域实践表明,SFBT在教育、医疗与心理健康情境中能以小步递进带来功能改善;复访中的“微增与反馈回环”是维持效应的重要机制。
• SFBT的复访以“有哪些更好了?”为起点(de Shazer & Berg 的经典做法),随后通过量表与例外放大来维系动机与方向。
• 系统回顾研究与多领域实践表明,SFBT在教育、医疗与心理健康情境中能以小步递进带来功能改善;复访中的“微增与反馈回环”是维持效应的重要机制。
学完本章你将能:
- 清晰复述复访中“巩固—拓展—提标”的定义与适用条件。
- 独立完成一套复访结构:进展回顾 → 量表定位 → 任务微调。
- 设计至少6类复访问句(巩固证据、情境拓展、提标门槛、停滞微调、再协商、资源盘点)。
- 在停滞时运用微调策略与目标再协商,提升推进力与结案率。
核心概念解析(是什么 与 为什么)
是什么:
- 巩固:把“已经更好”的迹象具体化、证据化与可重复化,确保改变不是偶发现象,而是可被看见并再次发生的模式。
- 拓展:将成功片段复制到新情境或更复杂的场景中(如从家庭情境复制到学校/职场),保持难度可控。
- 提标:在多个情境稳定达成当前目标后,谨慎提高标准,如将量表从“当前满意”上移一小格,并明确新格的可观察证据。
为什么有效:
- 社会建构与语言效应:SFBT强调在对话中共同生成意义。复访中持续命名“更好”与“可复制条件”,有助于巩固来访者的自我效能与身份叙事。
- 小步递进的强化机制:以微目标与即时奖励维持动机,与行为改变的“接近性强化”一致。
- 系统化迁移:拓展阶段提升对环境线索与支持系统的敏感度,使改变在更广场域可持续。
- 有节制的挑战:提标避免过早加压,减少“反复启动—失败—泄气”的循环,符合短程干预“足够好即可继续”的策略。
经典要点
• 复访开场常用“哪些更好了?”而非“哪里还不行?”,以维持解决导向立场。
• 提标前提:多个情境的稳定、来访者主观满意与可见证据三者一致;否则优先巩固或拓展。
• 复访开场常用“哪些更好了?”而非“哪里还不行?”,以维持解决导向立场。
• 提标前提:多个情境的稳定、来访者主观满意与可见证据三者一致;否则优先巩固或拓展。
实操技术与步骤分解(怎么做)
复访6步回环(R-S-E-S-T-U):
1. Review回顾更好 → 2. Strengthen赞赏巩固 → 3. Evaluate量表定位 → 4. Step微增规划 → 5. Transfer情境拓展 → 6. Upgrade提标(满足门槛时)
第一步:Review 回顾更好
- 目标:让“更好”成为叙事开端与注意焦点。
- 要点:引导到可观察细节、第三方反应、例行变化与自我感受。
问句范例:
- “自上次见面后,哪两三件事让你觉得‘比之前更好一点’?”
- “谁最先注意到变化?他们是怎么反应的?”
第二步:Strengthen 赞赏巩固
- 目标:将成果与能力、策略建立连接,形成内在归因。
- 要点:使用基于证据的赞赏,指向具体行为与努力。
赞赏模板:“当你在(具体情境)里做了(具体行动),即使有(困难),仍坚持了(小策略),这显示了你的(能力/价值)。”
第三步:Evaluate 量表定位
- 目标:标定当前与目标的距离,捕捉微进步与下一个可行步。
- 要点:固定参照系;避免把量表当作评判,强调作为对话工具。
问句范例:
- “若0是最糟、10是你‘足够满意’的状态,你现在在哪?”
- “是什么让你不在更低的位置?”
第四步:Step 微增规划
- 目标:细化“向上0.5”的最小行动与证据。
- 要点:情境-行为-证据三元表达,选择低成本、高成功率的尝试。
S-B-E 模板 在(具体情境S),你将(具体行为B),我们会看到(可观察证据E)。
第五步:Transfer 情境拓展
- 目标:将有效动作复制到新情境;优先相似度高、阻力低的场景。
- 要点:先问“何处最容易复制”,再问“何处复制价值最大”。
问句范例:
- “刚才那套做法,放在(新情境)里,哪一小步最容易先试?”
- “要让复制成功,环境上需要哪些支持?”
第六步:Upgrade 谨慎提标(满足门槛后)
- 门槛:多情境下的稳定迹象 + 来访者主观偏满意 + 有独立证据(他人反馈/记录)。
- 要点:只上移“半格”,并定义新格的可观察证据;若不满足,回到巩固或拓展。
问句范例:
- “若把标准小小提高一点,你会先在哪个细节上看见不同?”
- “谁会最先注意到这个升级?”
阶段 | 目标与门槛 | 关键问句 | 常见产出 |
---|---|---|---|
巩固 | 把有效片段锚定为“可再现模式” | 更好在哪?可见证据是什么?谁注意到? | 成功迹象清单、例外条件表、证据日志 |
拓展 | 在相似/低阻力情境复制有效动作 | 哪处最容易复制?需要何支持? | 迁移计划、支持网络激活、环境微调 |
提标 | 稳定后小幅上移一格,定义新证据 | 升级后的最小不同是什么?谁会看到? | 新格证据表、低风险挑战任务 |
停滞时的“4R微调”速用卡
- Re-check 目标对齐:是否仍与来访者重要目标一致?是否需要再协商?
- Re-scope 任务负荷:是否过大或过难?拆小一步,降低门槛。
- Re-source 资源再盘点:谁/什么曾帮助你走到现在?如何再次激活?
- Re-frame 进展视角:从“失败”转向“维持/应对”证据,转化为可复制策略。
应用演示:案例与对话分析
个案背景:来访者L,26岁,新晋项目协调;首访后已将“拖延”从每天多次降到每周1-2次,使用了“10分钟启动+日历提醒”的策略。本次为第3次复访。
对话片段 | 【注释:意图与微技能】 |
---|---|
师:这周哪些地方比上次更好了? | 以“更好”开场,维持解决导向,促使回忆成功线索。 |
来:我有两次按时发了周报,同事还夸我反应快。 | 抓取可观察证据与他人反馈,便于后续赞赏与复制。 |
师:即使周报临近,你做了哪些小动作让它按时完成? | 例外放大与迹象化,挖掘可复制的微策略。 |
来:先定闹钟,然后用10分钟把框架搭好。 | 形成S-B-E中的B(具体行为),为拓展做准备。 |
师:在0—10里,你现在的“按时完成”放在哪? | 量表定位,建立当前基线与下一步空间。 |
来:大概6。比4强,但还没到稳定。 | 用来访者语言定义现状,避免评判。 |
师:是什么让你不在更低的位置,比如5或更低? | “为什么不是更低”的量表追问,强化既有资源。 |
来:闹钟和10分钟启动确实有用,同事的表扬也提醒我。 | 资源清单显现:工具+社会强化。 |
师:若从6到6.5,本周最小可见不同会出现在哪个场景? | 微增策略,限定到“半格”、单一场景,降低难度。 |
来:周三例会前的资料整理。我一般会拖。 | 锁定新情境,为拓展设置落点。 |
师:那在周三上午,你会先做哪一步,让你知道“在往6.5走”? | S-B-E具体化,引导第一步可见行为。 |
来:提前30分钟把提纲列出来,确认三个要点。 | 清晰的E(证据):“三个要点已列出”。 |
师:做得到这一点,需要谁或什么来帮你更容易? | 支持系统激活,降低失败率。 |
来:我让同事在10点给我发个提醒。 | 可执行的环境支持。 |
师:如果下周你仍在6或更高,并且周报与例会都按计划推进,届时我们再把标准小小提高一点,听起来如何? | 设置提标前置条件:多情境稳定+来访者同意。 |
小结:此例使用“更好→赞赏→量表→微增→拓展→预告提标”的回环;提标并未立即执行,而是与稳定门槛绑定,避免过早加压。
常见挑战与整合应用
常见挑战
- 过早提标:刚有进步就提高难度,易引起挫败。改进:设置“稳定两处情境+外部证据”的门槛,再上移半格。
- 复访被问题饱和:时间大量用于“哪里仍糟”,动机下降。改进:先完成“更好”与量表,再处理困难,并把困难转译为“下一步微调”。
- 任务负荷过大:作业失败率高。改进:将任务缩小到“无需意志力也能完成”的层级,必要时仅做观察任务。
- 目标漂移:多轮会谈后偏离来访者真正关心的目标。改进:每次复访用一句话重述目标并征得确认,必要时再协商。
- 停滞或倒退:波动被解读为失败。改进:采用应对问句与韧性回顾,锚定“你是如何撑过去的”,再转化为可复制策略。
与其他技术的联动
- 例外提问:在巩固与拓展阶段用于抽取“有效时刻”的条件与做法。
- 量表问句:贯穿复访以标定进展、定义“半格”行动与提标证据。
- 应对问句:停滞或压力增大时,用来发现维持功能的机制,转化为可复制的自我调节步骤。
- 与MI整合:当承诺感不足时,用动机性访谈的引出—回放—巩固改变言语,再用SFBT迹象化与任务化落实。
- 与CBT互补:在SFBT框架下嵌入微型行为实验,用SFBT语言定义目标与证据,借量表追踪效果。
本章总结与行动指南
- 复访的核心是回环:回顾更好 → 巩固 → 量表 → 微增 → 拓展 → 条件成熟时提标。
- 提标是“水到渠成”的小幅上移,前提是多情境稳定与外部证据一致。
- 停滞不是失败,而是“微调信号”;用4R策略重构路径。
你的练习
- 写出针对同一目标的三段问句:巩固一问、拓展一问、提标一问;用S-B-E为每问配一条可见证据。
-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个案或自我目标,完成“复访6步回环”卡片:为每一步写出一句话问句与一条行动线索。
附:安全与边界的简短提醒
若出现明显高风险或重度功能受损的迹象(如急性自/他伤风险、精神状态显著波动),复访策略需让位于安全评估与转介流程。本课程侧重理论与方法素养,具体转介与风险管理请遵循所在机构与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