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焦点解决:结构与流程

掌握团体版SFBT的基本结构:暖身、目标澄清、同伴例外分享、量表分组与行动承诺。学习如何引导互助赞赏与同伴建模,利用群体资源加速改变,并处理团体节奏与参与差异。

正文内容

团体焦点解决:结构与流程(SFBT小组版)

位置提示:本章位于课程第19单元,默认读者已掌握个体SFBT的核心语言与流程(如目标协商、例外探询、量表问题、奇迹问句)。本章聚焦“如何把这些能力迁移到团体场景”,强调结构化节奏与同伴资源的放大。

引言与学习目标

想象你正在带领一个90分钟的校园支持小组:8位成员围绕“自我管理与学习效率”主题而来。时间有限、主题多元、参与度不一——如何在有限时段内,让每位成员都得到可见的推进,并且把同伴的经验变成可复制的行动?

学习完本文,你将能够:

  • 复述团体SFBT的基本结构与时间分配:暖身 → 目标澄清 → 同伴例外分享 → 量尺分组 → 行动承诺。
  • 独立设计针对团体的奇迹问句、例外探询与量表分组的具体问句。
  • 使用“互助赞赏”与“同伴建模”,把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可复制路径。
  • 根据团体节奏与参与差异选择结构化工具:轮流发言、配对对谈、同伴观察者任务、分层分组。
  • 处理常见挑战(抢话与沉默、目标异质、进度不同),在不牺牲聚焦的前提下提升参与与效能。

核心概念解析(是什么 与 为什么)

团体SFBT是什么:在解决导向短期治疗(SFBT)的框架下,运用结构化的群体对话与同伴互动,围绕“首选未来”的可观察迹象,促进每位成员定义小目标、识别例外、在量表上取得微进步,并作出行动承诺。其核心不在“共同问题讨论”,而在“每人推进一小步,借群体加速”。

它与个体SFBT的关系:保留相同的理论核心(如来访者是自身生活的专家、小改变带动大改变、资源先行),但加入群体动力的操作:互助赞赏、同伴建模、群体见证、分层任务与节奏管理。

理论引述:SFBT创始人之一Insoo Kim Berg强调,“改变往往是从最小的、看得见的行为开始,而对话的任务是让这些行为变得更易被看见与复制”。在团体中,这些“可见行为”不仅被本人看见,也被同伴看见并命名,从而形成“建模—复制—巩固”的循环。

为什么有效

  • 社会学习与同伴建模:同伴的成功例外提供近似情境的“可行脚本”,降低尝试成本与不确定性。
  • 即时反馈与赞赏:基于证据的互助肯定,使能力归因更内化,增强自我效能。
  • 微进步的群体放大:量表上的0.5分提升被集体看见,促进继续行动的动力。
  • 结构化节奏:标准流程减少离题与冗长,确保每位成员得到时间与任务。

证据简述:以学校、社区与成瘾随访为代表的群体SFBT研究,常报告在出勤、课堂行为、自我效能与短程目标达成上的中等效应。对于高风险与重度功能受损者,通常建议与更全面的评估和干预配套使用。

实操技术与步骤分解(怎么做)

以下以一次60–90分钟的闭合式小组为例。可根据场景灵活缩放时间。

阶段 目标 时间建议 主持者关键动作 产出/可见证据
1. 暖身 建立心理安全、激活资源视角 8–12分钟 轮流短句、赞赏启动、规则共建 每人说出一个微成功或可控领域
2. 目标澄清 将模糊期望转为可观察迹象 12–15分钟 快速奇迹问句、迹象化追问 每人1个可测小目标(SMARTER)
3. 同伴例外分享 提炼已有效策略与条件 12–18分钟 配对/小组分享、观察者记录 例外清单:情境—行为—支持
4. 量表分组 分层设计“上0.5分”的行动 12–18分钟 自评分、按区间分组、同伴建模 每人1–2条最小行动步骤
5. 行动承诺 明确下次前的可验证行动 8–12分钟 承诺卡、见证人、证据化语言 行动承诺卡:情境-行为-证据-支持

阶段1:暖身(资源化开场)

步骤规则共建 轮流短句 证据化赞赏

  • 共建规则:保密、尊重、可自愿跳过、短句表达。
  • 启动问句:请用一句话说说,上周有哪件事让你觉得“比平时好一点点”?可具体到时间/地点。
  • 证据化赞赏:主持者和同伴用“看见了什么”来肯定,而非泛化评价。

问句范例

  • 如果把今天你来参加的状态放在0–10上,你给几分?刚才那件好一点的事说明了哪些可用的线索?
  • 当这件事发生时,有谁注意到了?他们是怎么反应的?

阶段2:目标澄清(首选未来的迹象)

团体中使用“简化版奇迹问句”,强调行为迹象与日常流程,避免漫谈。

  • 快速奇迹问句:假如明早醒来,问题小了一点点,你的哪一个小行为会最先暴露出这种变化?
  • 迹象化追问:别人能看到的是什么?在什么场景?持续多久?
  • SMARTER微目标:具体、可观察、情境化、可控、可评估、与资源匹配、带回顾点。
目标句式模板(可复制)
  • 在【具体情境】中,我将【可观察微行为】,频率/时长为【数量化】,证据是【谁/如何看见】,成功条件/支持为【资源/人】。
  • 从【当前量表分值】到【+0.5】的变化,体现在【三条迹象】:……

阶段3:同伴例外分享(配对与观察者)

采用配对/三人小组:讲述者—提问者—观察者。观察者记录“情境—行为—支持—结果”。

  • 例外聚焦问句:最近什么时候问题较轻?你做了什么不同?谁或什么在场帮上了忙?
  • 同伴建模:提问者将听到的有效做法用“转译句式”复述,协助可复制化。
  • 主持者巡视:强调具体化与可复制条件,避免抽象标签。
同伴建模的转译句式
  • 当你在【时间/地点】做了【微行为】,并且【把手机放在另一间/提醒设5分钟】时,结果是【开始更快/分心更少】。
  • 看来你已经有一种【可重复】的做法:先……,再……,如果……就……

阶段4:量表分组(分层推进0.5分)

先个人自评,再“分层”成区间小组(如0–3、4–6、7–9)。每组的任务不同:

  • 低分组:先做应对问题与稳定策略;定义“最小可行的下一步”。
  • 中分组:复制例外、固化节律;明确“谁会注意到什么不同”。
  • 高分组:拓展到新情境、提标;预防回落的维持因子。

统一输出:每人写出“向上0.5分”的三条可观察迹象,以及1–2个本周可实施的最小行动。

量表追问模板
  • 为什么不是更低?靠了哪些做法/条件?
  • 到下一格需要什么最小动作?是什么场景里发生?
  • 谁会最早注意到这0.5分的变化?他们会怎么反应?

阶段5:行动承诺(见证与证据)

使用“行动承诺卡”,并指定同伴见证人(后续复访时回看)。

承诺卡四要素

  • 情境:何时何地,触发条件。
  • 微行为:最小可控动作。
  • 证据:如何被看见/记录(照片、打卡、同伴信息)。
  • 支持:谁/何物帮助达成(闹钟、同伴提醒、环境布置)。

承诺句式

在【周二20:00书桌】,我会【先定5分钟计时开始数学题】,证据是【计时器截图+群内打卡】,支持是【手机放客厅+同伴小林20:05私信问候】。

问句范例库(团体适配)

  • 群体版奇迹问句:如果今晚发生一个小小的奇迹,你们每个人明天最先注意到的“一件小不同”会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写在便签上。
  • 赞赏引导:刚才的分享里,哪一句让你想到“这也许我也能做到”?请说出具体哪一步。
  • 轮流聚焦:用10秒说出你这周要做的“第一步”,其可见证据是什么?
  • 节奏保持: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推进,我们每次发言控制在30秒内。需要更多时间者可在分组时详细说明。
  • 参与差异处理:对于现在仍未想好目标的人,你可以先在“观察者任务”角色中,帮同伴找出可复制的做法,稍后再回到你的目标。

应用演示:案例与对话分析

个案背景:城市社区“求职与节律”主题小组,6人,首次会谈80分钟。成员主题多为作息紊乱、求职拖延。主持人一名,联合主持一名。

片段逐字稿(节选)

暖身与目标澄清(开场第12分钟)

主持:请用一句话说说,过去一周里有哪件“比平时好一点点”的小事?

成员甲:我前天晚上11点半睡了,比平时提早。

【注释】主持人以资源化开场,促发“可复制线索”。

主持:具体到做了什么不同?

成员甲:把手机放客厅充电。

【注释】迹象化与条件化:从结果到行为与环境。

主持:如果今晚有个小奇迹发生,你明天最先注意到的第一个小不同是什么?

成员乙:我会在9点前打开电脑,先把简历改标题。

【注释】快速奇迹问句,产出可观察微行为。

同伴例外分享(第30分钟)

主持:现在配对,A讲述一次“问题较轻”的时刻,B用“情境—行为—支持—结果”记录,3分钟后互换。

(分组进行中)

成员丙对丁:我那天下午去图书馆,先写下三件要做的事,然后先做最短的那个。

成员丁复述:你的做法像是“先到安静场所—写清三事项—从最短入手”。

【注释】同伴建模的“转译”,使之成为可复制脚本。

量表分组(第55分钟)

主持:请大家为“这周向前推进”的把握打分。0是完全没把握,10是一定能做到。然后根据0–3、4–6、7–9分三组。

成员甲:我大概是5分。

主持:是什么让它不是更低?

成员甲:之前成功过两次,手机放客厅确实有用。

【注释】经典追问“为什么不是更低”,激活已有效策略。

主持:到5.5分,最小的下一步是什么?

成员甲:睡前十分钟把闹钟放在书桌,手机照旧放客厅。

行动承诺(第72分钟)

主持:请写下你的“承诺卡”。谁愿意当你的见证人?

成员乙:我和丙互为见证。证据是我们在群里发一张早上9点前开机的截图。

【注释】承诺+见证+证据,形成可追踪闭环。

常见挑战与整合应用

挑战1:个别成员占用过多时间

  • 结构化轮流:设置30秒“要点计时”,用提示卡提醒。
  • 外化到分组:深度分享移至配对/小组;全体环节保留“要点与行动”。
  • 语言示范:我想把你很重要的细节留到分组深入,此刻先帮你收敛到一个最小的下一步,好吗?

挑战2:有人说“我没有例外”

  • 改为应对问题:在最难的时候,你如何撑过来的?
  • 借同伴建模:请两位同伴分享“差一点点就成功”的做法,让其挑选最可试的一步。
  • 降低门槛:把“例外”定义为微迹象,如“启动更快了30秒”。

挑战3:目标差异大,难以对齐

  • 通过量表分组实现“同层任务”,保持个体化目标。
  • 共用过程指标:每人都要产出“0.5分的三条迹象+一条最小行动”。
  • 以互助赞赏为粘合剂:只要是朝向个人首选未来的微进步,都值得被看见与肯定。

与其他技术的联动

  • 与个体SFBT问句:团体用“短句模板+分组深挖”,保持聚焦与效率。
  • 与MI(动机性访谈)整合:当犹豫明显时,先唤起改变言语,再将其迹象化与任务化。
  • 与CBT整合:把行动承诺转化为“行为实验”,下次复访用量表与日志回看效果。

本章总结与行动指南

  • 团体SFBT是“结构×资源×微进步”的乘法:清晰流程保证节奏,同伴资源提供建模与赞赏,量表连接目标与行动。
  • 五步流程不僵化,关键在每位成员都产出:一条迹象、一个最小行动、一个证据与一个支持。
  • 用分层分组处理异质;用观察者与见证人形成学习与责任闭环。

要点回看:谈解决而非问题;看见微迹象而非标签;把有效做法复刻到下一个最小情境。

你的练习

  1. 设计一张“行动承诺卡”模板,包含:情境、微行为、证据、支持、可能障碍与应对。用你本周的一个真实目标填一遍。
  2. 写出针对“量表分组”的三条不同追问,分别适用于低分、中分、高分小组。与同学角色扮演,限时2分钟完成一轮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