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情境与自杀意念的SFBT对话

在危机中以安全与当下可行行动为核心,使用量表评估波动、应对问题激活微资源,并与支持网络协同定义具体保全步骤。通过短期目标与迹象跟踪,稳定期后逐步扩展首选未来。

正文内容

危机情境与自杀意念的SFBT对话

危机情境与自杀意念的SFBT对话|引言与学习目标

典型场景:一位来访者在深夜文本预约,信息中提到“活着没有意义”。视频接通后,他说近两周反复出现自杀意念,昨晚达到高峰。作为解决导向(SFBT)取向的咨询师,你需要在有限时长内把对话聚焦在安全与当下可行行动上,并与支持网络协同形成具体的保全步骤。

学完本章,你将能够:

  • 解释在危机中的SFBT工作重点与边界,区分“安全优先”的当下策略与“首选未来”的延伸路径。
  • 独立完成一次15–30分钟的危机微流程:快速量尺评估、应对问题激活微资源、协同设定24–72小时保全计划。
  • 熟练运用危机情境的问句脚本,至少设计出3个适配“波动量表”“应对问题”“支持网络激活”的高质量问句。
  • 在稳定后开展“可接受的更好的一天”版本的奇迹问句,连接短期迹象追踪与中期目标扩展。
  • 识别不宜单用SFBT的高风险指征,并与所在机构/地区应急流程对接。
理论引用
Insoo Kim Berg 与 Steve de Shazer强调:治疗对话的价值在于把注意力从问题饱和的叙事转向可执行的改变迹象。在危机情境中,这一原则保留,但首要任务是安全与当下功能的维持。研究显示,SFBT的量表、应对问题与具体化目标可用于快速聚焦与动员资源;当与标准化安全计划相结合时,更利于风险缓解与后续恢复。

核心概念解析(是什么 与 为什么)

是什么:危机中的SFBT对话,是在短时间内围绕“安全—可控—可证明”三个维度进行的解决导向对话。它强调:

  • 以安全为最高优先级:任何技术都不应延误对急性危险的识别与转介。
  • 当下可行行动:将注意力集中于未来72小时内可执行的微步骤与支持激活。
  • 迹象化与追踪:用0–10量表与行为证据来追踪波动与进展。

为什么有效:

  • 认知负荷管理:危机状态下工作记忆受限,短句、具体化、可控步骤更易执行。
  • 自我效能增强:应对问题与例外时刻让来访者看到“已经在坚持/约束”的证据,提升可控感。
  • 社会支持校准:把泛化“有人能帮我吗”转为“谁、何时、怎么联系”的清单,提升获得帮助的概率。
  • 风险可视化:量表追踪波动与“红旗/绿旗”迹象,使升级/降级决策更清晰。
维度常规SFBT会谈危机适配的SFBT
目标焦点首选未来、功能提升安全与当下保全步骤,稳定后再扩展首选未来
问句节奏探索—细化—任务筛查危险—量表定位—应对激活—保全计划
时间框架未来数周未来24–72小时为主
合作对象以来访者为中心来访者为中心+支持网络协同(经同意)
技术取舍奇迹问句、例外、量表等优先量表、应对、环境安全;奇迹问句采用“可接受的更好”版本

实操技术与步骤分解(怎么做)

总览流程(可当作对话地图)
0. 急性危险筛查 → 1. 联盟与安全取向 → 2. 三点量表定位与波动 → 3. 应对问题激活 → 4. 手段限制与环境安全 → 5. 支持网络协同 → 6. 24–72小时微计划(如果…那么…)→ 7. 文档与反馈环 → 8. 稳定后扩展目标

步骤1:安全优先与联盟建立

  • 开场定位:承认痛苦与优先级。“谢谢你在困难时联系我。我们先一起把今天到明天的安全安排好。”
  • 未知姿态与去评判:“我不预设你此刻的强度和需求,邀请你和我一起校准。”
  • 界定范围:说明本次目标与边界。“今天的目标是确认风险、找到有用的支持与可操作的具体步骤。”
高风险即时指征(任何一项均应优先启动应急流程)
  • 有当前具体计划、时间与手段,且愿意/打算执行
  • 无法承诺基本安全或拒绝任何支持且强烈意念持续升高
  • 严重物质中毒、明显精神病性症状、躁狂严重冲动
  • 无法获得最低限度的环境安全(独居且持可致命手段)

注:遇到上述情形,遵循所在机构与法律规范,进行升级(如紧急联系人、急诊、危机干预热线/中心)。SFBT语言仍可用于合作与去威胁化,但不替代应急处置。

步骤2:量表评估(0–10)与波动追踪

  • 锚点约定:“0代表最危险、无法控制自己;10代表感到安全、能好好度过今晚。你现在在哪个刻度?”
  • 三点定位:现在、过去24小时最低点、最近一次较好时刻。
  • 关键追问:
    • “为什么不是更低?”(发现已有控制要素)
    • “从现在到上一个更好的时刻,发生了什么不同?”
    • “若能上移0.5格,最小的可见迹象是什么?”

步骤3:应对问题与微资源激活

  • 应对问题范式:“你是怎么撑到现在的?”“在最糟时刻,什么让它没有进一步恶化?”
  • 把隐性策略外显化:节律呼吸、离开诱发场所、给某人发讯息、洗澡、走到人多的地方。
  • 把策略转为“可复制条件”:时间、地点、触发前/中/后、可观察证据。

步骤4:手段限制与环境安全(协作式)

  • 目的:降低致命性与冲动-机会的耦合。
  • 语言要点:去指令化、共同任务化。“为了让今晚更安全,我们一起看下家中有哪些需要临时保管/上锁的物品,是否可请可信任的人帮忙?”
  • 具体化:谁、何时、如何存放/移交;如果无法立刻移除,采用两层防护(上锁+距离)。

步骤5:支持网络协同

  • 识别1–2位可及支持者:家人、室友、导师、热线。
  • 确认许可与方式:是否愿意当场三方通话/发送信息;设置“代码词”。
  • 安排具体签到:频次、渠道、时点(如“每天22:00短信打卡一个词”)。

步骤6:24–72小时微计划(If–Then脚本)

把计划写成“如果…那么…”的句式,匹配量表与迹象:

  • 如果刻度≤2且独处超过30分钟,那么去公共空间或联系支持者清单第1位。
  • 如果出现强烈冲动≥15分钟,那么执行“3步地面化”:命名5个看到的物品、4个触碰、3个听到的声音。
  • 若刻度上升0.5分,则用“证据快照”记录一条:发生了什么不同、谁注意到、我做了什么。

步骤7:文档与反馈环

  • 简要记录:目标-进展-证据(GPE),包含量表数值、红旗/绿旗迹象、已联系的支持者。
  • 会谈结尾SRS式反馈:语言是否清晰、步子是否合适、下一次重点。

步骤8:稳定后扩展首选未来(奇迹问句的“可接受的更好”版)

当连续几天量表≥5且无急性危险时,使用微型奇迹问句:

  • “假如明早醒来,出现‘可接受的更好的一天’,会有哪些小小的不同,说明你在往安全与恢复的路上?”
  • 细化到证据化的日常:起床后的第一个动作、与人互动的一个小变化、学习/工作中10分钟的投入。
与整体课程的联动
  • 量表问题(第11章)在此成为核心导航工具,增加“三点定位”与“0.5格迹象”。
  • 应对问题与韧性(第12章)在危机中优先于例外扩展,先保全再放大。
  • 奇迹问句(第9章)在危机阶段采用“可接受的更好”版本,避免空泛与不切实际。

问句范例库(可直接使用与变式)

目标标准问句变式与提示
快速定位“以0到10,0是最危险、10是安全能过今晚,你现在在哪个数?”加入时间参照:“过去24小时最低是多少?”
微进步“如果比现在高0.5格,最小的可见迹象是什么?”追问谁会注意到、在什么场景里能被看到
应对激活“你是怎么撑到现在的?”“刚才你做了哪些小事,让它没更糟?”
手段限制“为了让今晚更安全,我们能一起看看需要临时收起或上锁的物品吗?”具体化“谁、何时、放哪儿、多久”
支持协同“这份清单里,谁最方便现在联系?要我一起打吗?”设置“代码词”、约定签到时点
If–Then脚本“如果刻度到2或更低,你会先做哪一步?”“需要我把计划短信发给你/支持者吗?”
复访开场“自上次到现在,什么时候稍微好一点?你做了什么不同?”把任何0.5分提升证据化、可复制
稳定后奇迹“可接受的更好的一天会怎么开始?”限制在可控、可观察的微迹象

应用演示:案例与对话分析

背景:林,同学,20岁,近三周失眠、学业压力与关系挫折叠加。昨晚出现强烈自杀意念但未采取行动,今早通过学校预约系统联系。当前独自在寝室,室友晚上返回。无精神科既往史,偶有饮酒。

逐字稿(节选)

师:谢谢你在这个时候联系我。我们先把今晚到明早的安全安排好,可以吗?【注释:安全优先,设定目标】

来:可以。

师:以0到10,0是最危险、10是今晚感觉安全,你现在在哪个数?【注:量表锚定】

来:大概3。

师:过去24小时最低大概多少?是什么让它没更低?【注:三点定位+应对问题】

来:昨晚可能到1。没更低…我给一个朋友发了消息,他回了我。

师:这很关键。发消息帮助了你。为了让今晚更安全,我们一起看看房间里是否有需要临时收起或上锁的东西?【注:手段限制协作化】

来:有一些止痛药。

师:愿意现在把它们装进一个袋子,放到值班老师办公室或交给室友保管到周末吗?我们可以一起想一个最方便的办法。【注:具体化“谁、何时、如何”】

来:我可以先装起来,今晚室友回来就让他拿走。

师:好。以现在的3分,如果能到3.5,会有什么小小的不同说明你更安全了?【注:0.5格迹象化】

来:也许能出门吃点东西。

师:你愿意在18:30去楼下买点吃的,回来给朋友发个“到了”的消息吗?【注:If–Then微计划】

来:可以。

师:我们一起列一个支持清单。今晚谁最方便联系?要不要我和你一起给他发个短信,约定22:00互相报个平安?【注:支持协同与签到时点】

来:可以,我发给他。

师:如果待会儿分数降到2或更低,你先做哪一步?【注:If–Then脚本】

来:先去楼下大厅坐着,人多一点,然后给他打电话。

师:非常清晰。我会把今晚的计划发给你。明早10:00我们再短聊10分钟,看看分数和计划执行情况。你觉得如何?【注:反馈环与复访安排】

常见挑战与整合应用

  • “我不知道”/沉默:改用二选一或具体化选项,降低认知负荷。“现在更像是2还是3?”“今晚更愿意先联系朋友还是先到公共区坐坐?”
  • 拒绝支持:先确认自主性与价值。“我尊重你希望自己扛的想法。为了让今晚更安全,是否可以选择一种‘低打扰’的支持,比如固定时间只发一个词?”
  • “没有例外/没有资源”:从“没更糟”的证据入手,而非“变好”。“在最低点仍然坚持了哪些小事(如洗澡、回复消息)?”
  • 线上会谈定位不清:开场即确认对方位置、紧急联系人与附近可达的安全地点。
与其他方法的协同
  • 与安全计划(Safety Planning)整合:SFBT的量表、应对、If–Then脚本可直接填入标准安全计划结构。
  • 与动机性访谈(MI):当存在矛盾心理时,先引导“坚持的理由/活下去的理由”,再迹象化为可观察的下一步。
  • 与CBT行为活化:把“可接受的更好的一天”的微目标转为可执行的10–20分钟活化任务,并用量表追踪。

本章总结与行动指南

  • 危机中SFBT的核心是:安全优先、当下可行、迹象追踪、支持协同。
  • 技术三件套:量表三点定位、应对问题激活、If–Then微计划。
  • 稳定后再逐步扩展首选未来,用“可接受的更好的一天”版本的奇迹问句连接短期与中期目标。
  • 始终识别高风险指征,并与机构与法律框架内的应急流程无缝对接。
你的练习(点击展开)
  • 练习1:编写一个适用于你所在机构的“危机微脚本”,包含:开场安全定位语、三条量表追问、两条应对问题、一个If–Then句式,以及一个支持激活问句。朗读并录音,优化为不超过120秒。
  • 练习2:针对一个假想来访者(刻度=2.5),写出“上移0.5格”的三个可观察迹象,并为每个迹象设计对应的行为证据与支持者签到方案。
实践提醒
  • 把每一步都具体到“谁-何时-在哪儿-如何-证据”。
  • 记录“红旗”(降级信号)与“绿旗”(安全信号),用于下一次回顾与及时升级/降级。
  • 把进展可视化:使用手机备忘录或纸卡记录刻度与微进步,形成自我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