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创作与协作

训练共同创作的会谈节律,在协作中分配能动性。通过会谈地图明确目标、步骤与选择理由,确保去中心化而有影响力的姿态贯穿始终,并以文档化实践记录决策。

正文内容

【共同创作与协作】引言与学习目标

在一次家庭来访中,父亲说:“您是专家,跟我们说该怎么做吧。”来访者把权威推向你,而叙事疗法与以解决为中心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都提醒我们:改变源于关系与语言的共同建构。如何既去中心化,又保持有影响力?本章聚焦“共同创作与协作”的会谈节律与决策透明,帮助你在不同情境中分配能动性,并用文档化实践把每一次协作决定沉淀为可追踪的证据。

学习完成后,你将能够:

  • 准确复述“共同创作、协作、能动性、去中心化而有影响力、会谈节律”的定义与关系。
  • 独立设计一份“协作型会谈地图”,包含目标、步骤与技术选择理由。
  • 运用5类可直接使用的协作问句(偏好-目标、定位-许可、双重聆听-澄清、量表-锚定、总结-共识)。
  • 在个体/家庭/团体情境中,实施“探索—选择—小结—确认—下一步”的微循环。
  • 用简短文档(来信/记录/邀请)记录关键决策,保持去病理化语言,同时可对接DSM-5的跨学科沟通需求。

核心概念解析(是什么 与 为什么)

共同创作(co-authorship):咨询师与来访者以来访者语言为中心,共同生成问题命名、偏好身份与行动路径的过程。它强调语言与情境对意义的建构作用,避免把“真相”视为由专家单向揭示。

协作(collaboration):咨询中的互动立场,体现为尊重、好奇心与“去中心化而有影响力”的姿态。协作不等于放任;咨询师以结构和技术保障来访者的选择权,并使技术选择与目标透明。

能动性(agency)分配:在不同会谈节点上,明确“谁命名、谁选择、谁记录、谁见证”。分配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随情境流动的过程。

会谈节律(rhythm):一段对话中反复出现的组织模式。本章推荐“探索—选择—小结—确认—下一步”的微循环,确保每一步都以协作为导向。

会谈地图(conversation map):对对话阶段目标、技术选用与切换逻辑的可视化设计。它让协作可见、可解释、可复制。

文档化实践(documentation):将关键片段以信件、证书、记录、邀请等形式沉淀下来,使偏好身份与协作决策拥有“社会生命”。

理论摘录

  • 叙事疗法(Michael White & David Epston)强调通过语言与关系共同重写(重写对话)的可能性,咨询师采取“不知情而好奇”的姿态。
  • 协作式治疗(Harlene Anderson)提出“非知位”(not-knowing position),以对话促进意义生成。
  • SFBT(Steve de Shazer, Insoo Kim Berg)以来访者目标为核心,使用例外探询与量表问句让改变的踪迹可见,强调“客户是其生活的专家”。

实证研究显示:协作姿态与治疗联盟的质量与结果显著相关;SFBT在多种场域呈现中等效应量,且对会谈次数与时间更为友好。共同创作是两者的交集:把能动性放在来访者与关系之间,用结构性提问让其落地。

实操技术与步骤分解(怎么做)

总览:协作微循环

每个10-20分钟的对话片段,都可按以下节律组织:

  • 探索:双重聆听,辨识问题饱和叙事与偏好线索。
  • 选择:邀请来访者决定本段聚焦点与命名方式。
  • 小结:用来访者语言回放,确认意义与情境。
  • 确认:检视适切性,询问是否需要修订。
  • 下一步:共定一个可执行的微行动或记录方式。

步骤一:会谈地图1.0——对齐目标与角色

  • 明确本段目标:缓解、澄清、命名、或巩固。
  • 划分能动性:谁来命名问题?谁来决定记录方式?是否邀请外部见证小组?
  • 建立透明性:说明技术选择的理由,如“先量表问句以评估可用资源,再进入厚描述”。

问句范例

  • “在今天的40分钟里,哪一种改变的证据最值得我们优先看见?”
  • “这些称呼里,哪一个更贴近你的语言:‘拖延’、‘时间绑架’还是其他命名?”
  • “若先用一个0-10的刻度来定位现状,对你有帮助吗?你更愿意怎样给刻度加上自己的说明文字?”

步骤二:分配能动性——命名、选择与记录

  • 命名实践:邀请来访者命名问题运作方式与影响领域(详见第16章)。
  • 选择聚焦:让来访者在2-3个备选路径间选择(如外化对话、例外探询、量表问句)。
  • 记录责任:由来访者或咨询师撰写要点,约定是否转化为来信或证书。

问句范例

  • “这三个可能的方向,你想先走哪一条?你是基于什么考虑这样选的?”
  • “这段描述里,有哪些词一定要留下,哪些需要换成你的语言?”
  • “若我们把今天的决定写成一段50字的纪要,你希望出现哪些关键词?”

步骤三:双重聆听与位置图快速检查

  • 双重聆听:同时听见问题饱和叙事与独特结果线索。
  • 位置图:快速定位相关人物、场域与权力关系,避免个体化归因。
  • 文化话语:识别文化期待如何塑造首要叙事,决定是否需要解构式提问。

问句范例

  • “在这件事里,谁的眼光影响很大?那样的标准来自哪里?”
  • “除了困难,还出现过一次小小的例外吗?是什么让它成为可能?”

步骤四:决策透明化——用文档化实践沉淀理由

  • 把“为什么选这条路径”的理由写入会谈地图和来信。
  • 用去病理化语言描述目标,同时附上DSM-5所需的对接信息(如功能受损领域、频率用语),避免标签化。
  • 约定见证方式:是否邀请外部见证小组(详见第18-17章)。

微文档模板(可口述或书面)

“今天我们把‘完美主义驱动’命名为‘完美先生的耳语’,选择先用量表问句定位你在‘应对耳语’上的进度,再用厚描述记录你‘不跟随耳语’的三个证据。做这个选择,是因为你提到近期时间有限,希望在两周内看到可衡量的改变。”

步骤五:微循环与节律把握

  • 探索:3-5个开放式问题,收集偏好身份与独特结果线索。
  • 选择:提供2-3个可选路径,由来访者选定。
  • 小结:30-60秒回放,用来访者词汇。
  • 确认:征求修订意见,允许更名或刪改。
  • 下一步:1个微行动与1个记录动作(如发送邀请、撰写证书)。

步骤六:结尾巩固与转场

  • 用量表问句让进展可见:刻度由来访者自定义锚点。
  • 邀请外部见证或自我见证:谁是最合适的见证人?以何种方式回应?
  • 安排后续:下一次从哪里继续?是否需要调整会谈地图?
协作问句模板矩阵(按阶段)
阶段 目的 核心问句 注意事项
对齐目标 确定本段焦点 “今天最想看见的改变证据是什么?” “这些称呼里哪一个更贴近你?” 使用来访者语言;避免替代性决定
分配能动性 谁命名/选择/记录 “这三个方向你想先走哪条?为什么?” “纪要里该保留哪些词?” 给出可选项但不过度引导
双重聆听 捕捉独特结果 “最近有没有一次不被问题牵走?” “谁的标准在起作用?” 同时听见困难与能动性线索
决策透明 记录选择理由 “为何先量表再厚描述对你合适?” 写入来信或记录,保留来访者词汇
巩固与转场 可视化进展 “用你的刻度,今天位于哪里?下一小步是什么?” 锚点由来访者自定义,避免规范化标尺

应用演示:案例与对话分析

个案背景:L,24岁,初入职场的产品设计师,自述“拖延、完美主义、睡眠差”。希望“别再被完美卡住”。时间有限,希望四周内看见可衡量改变。

对话逐字稿(节选)

起始 咨询师:如果把今天的目标放在一个句子里,你更愿意怎么说?

L:想和完美主义保持点距离,不要被它牵着走。

注释【意图:对齐目标;用来访者语言命名“距离”。】

咨询师:这些称呼里,你更喜欢哪一个——“完美主义”“完美先生的耳语”或“标准的放大镜”?

L:“完美先生的耳语”。它老在我脑子边说话。

注释【命名实践;外化语言,提升分离度。】

咨询师:在今天的40分钟里,你更想先做哪件事:用一个你自定义的刻度看看你与“耳语”的距离,还是先把一次“没跟随耳语”的经历讲厚一点?

L:先量表吧,我想知道我现在在哪。

注释【提供路径选项,让来访者选择;与SFBT量表问句联动。】

咨询师:如果0是“完全被耳语牵走”,10是“我能听见也能决定不跟”,你今天在哪个点?这个数字对你意味着什么场景?

L:大概4。意思是,我偶尔能停下来,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被拉走。

注释【自定义锚点;避免规范化解释。】

咨询师:上一次从3到4,发生了什么让你踩住了刹车?谁在场?

L:上周四,下班前我给任务设了一个90分钟的“就这样提交”闹钟。

注释【例外探询+厚描述入口;独特结果线索。】

咨询师:如果把这次经验写入一个“与耳语保持距离”的清单,你希望用哪三个词来描述它?

L:可见的时间界线;足够好;先交再改。

注释【共同创作清单;文档化素材。】

咨询师:我们把今天的选择写进一段纪要:为什么先量表,再讲厚描述,再定一个可执行的下一步?这些顺序里,有你的哪些价值在起作用?

L:效率和可见的进展。我喜欢先定位、再行动。

注释【决策透明;价值-意向浮现。】

咨询师:若以你的刻度,下一周从4到5的最小证据是什么?要不要邀请一位愿意见证这步小改变的人?

L:每天一个90分钟闹钟,交一个“足够好”的版本。见证人就我的搭档,她知道我在练这个。

注释【下一步+外部见证;巩固替代性故事。】

会谈地图纪要(口述版)

“我们把‘完美主义’命名为‘完美先生的耳语’,用自定义刻度定位在4。这个顺序是由你的‘效率与可见进展’价值决定的。我们记录了一次例外:90分钟闹钟带来‘先交再改’。下周的可见证据是从4向5移动:每天一个90分钟闹钟,并邀请搭档作为见证。”

常见挑战与整合应用

挑战一:来访者说“您是专家,您决定”

  • 回应路径:先承认其期待,再把能动性交还给来访者。
  • 示例: “我可以提出2-3个可行路径,但我更希望顺着你的语言与优先级。你愿意先看看这几个选项里,哪个更贴近你今天的需要?”

挑战二:沉默或“不知道”

  • 策略:降低任务难度,改用量表问句并给予范例锚点的自定义权。
  • 示例: “如果用一条你来命名的刻度线,不必立刻确定数字,哪一端更像你目前的感受?这条线你想称作什么?”

挑战三:目标漂移/议题切换频繁

  • 策略:以小结—确认—再选择的微循环稳住节律,必要时把“新议题”写入后续会谈地图。
  • 示例: “我来回放刚才我们定下的目标;如果这些仍正确,我们继续;若需要调整,我们一起修订会谈地图。”

与其他技术的协同

  • SFBT例外探询:共同创作让“谁来选择哪一个例外值得放大”变得透明,保持来访者语言为先。
  • SFBT量表问句:由来访者自定义锚点,使刻度承载偏好身份的语言,而非专家指标。
  • 叙事疗法外化与重写:共同创作提供命名与选择的程序正义,减少技术化“套招”。
  • CBT与动机式访谈:在制定行为实验或变更计划时,用协作问句共定目标与评估方式,提高执行黏性。
  • 与DSM-5整合:在保持去病理化叙述的同时,以功能受损维度、情境-频率描述、共病线索等要素撰写可沟通记录,附注“来访者偏好目标与价值-意向”以保留主观能动性。

本章总结与行动指南

  • 共同创作是姿态,更是流程。以微循环“探索—选择—小结—确认—下一步”让协作可执行。
  • 在每个节点分配能动性:命名、选择、记录与见证都要“由谁来定”且“为什么”。
  • 把选择理由文档化:让去中心化而有影响力不只是一种态度,也是一条可追踪的证据链。
你的练习
  1. 为你当前一个个案,写一份不超过120字的“协作纪要”,包括:本段目标、选择的路径与理由、下一步与见证安排。确保使用来访者词汇。
  2. 设计三条“由来访者自定义锚点”的量表问句,并标注每条问句背后的协作意图(如:分配能动性、澄清价值、巩固微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