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倾听倾听者简介,倾诉费用多少,效果怎么样-给力心理

温情倾听
12小时前在线费率
月售小时
人均分钟
累计小时
服务人数
专家详情
-
自我演化:我们如何在与他人的联结中找到力量?(二) 别人看到的“我”和真正的“我”,没有必然联系 二. 理想化需求 理想化需求的意思是,孩子会将某个强大、稳定、可依赖的人理想化,从中获得安全感、平静与力量感。孩子将一个他人体验为全能的、平静的、完美的对象,并通过与他连接(比如被TA抱持、安抚)来分享这种力量感和平静感,从而安抚自己的焦虑。如果良性发展:孩子会慢慢形成内在的价值观、理想和自我安抚的能力。 比如: 儿童期:一个孩子摔倒了,膝盖流血,他大哭着跑向父亲。父亲镇定、可靠地抱起他,温柔地清理伤口并安慰他:“没事了,爸爸在这里,很快就会好的。” 孩子通过依偎在强大可靠的父亲怀里,吸收了这种平静感,自己的情绪也逐渐平复。父亲在这里充当了“理想化自体客体”。 成年期:你在工作中遇到巨大挑战,感到无比焦虑和恐慌。你去拜访你非常敬仰的一位导师或长辈,与他交谈后,他沉稳的态度和富有智慧的建议让你感到安心,仿佛“天塌不下来”。你从他身上汲取了力量和平静。这位导师就在那一刻起到了理想化自体客体的功能。 如果一个人已经处理好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就一定摆脱自恋了吗?不一定。自我演化涉及的客体关键是我们内在的体验。意思是,把“自我”的一部分也内化成稳定的客体,这叫作自体客体。 自体客体,也就是俗话说的“心里有底”。如果我能把别人的评说和自己的各种能力像外部事实一样,当作一个确定存在的东西,那我就有底气了,我好不好,我知道,不会以别人怎么说为转移。拥有自体客体,人会变得大方自信。就像《论语》里边有句话说:“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我知道,别人看到的“我”是什么样,跟真正的我是什么样,没有必然联系。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是从别人的反应中来确认“自我”的存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就没有建立充分的自体客体,也可以叫作一种自恋的状态。但是这种自恋,恰恰是自信的反义词。 ~《李松蔚.心理学通识》学习笔记~ 未完待续……
0 1 -
自我演化:从自恋到自我的成长之路(一) 我们为何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自我是个抽象的概念,但若用自恋来类比,或许更容易理解——我们都曾或多或少活在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里。但成长,本质上是一个逐渐摆脱原始自恋、建立健康自我的过程。 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人的心理发展依赖于三种核心的自体客体需求。(“客体”跟主体相对应。主体“我”就是自己的主观体验,而存在于“我”之外的人事物就是客体。)这些需求从婴儿期开始,贯穿一生,若能被满足,我们便能逐步构建稳定的自尊与真实的关系;若长期缺失,则可能陷入僵化的自恋或关系困境。 第一种核心演化:镜像需求——我的存在,值得被看见吗? 人类最早的自恋需求,藏在婴儿第一次因微笑获得父母回应的时刻。科胡特称之为“镜像需求”:我们需要通过他人的反馈,确认自己的价值与能力——就像照镜子一样,他人的眼神与回应,让我们感知到我很好我值得被爱。 镜像需求的本质:被积极看见的渴望 婴儿时期,当孩子摇摇晃晃迈出第一步时,最需要的不是物质满足,而是父母充满欣喜的眼神:宝宝真棒!这简单的肯定,让孩子确信自己的探索与尝试是有意义的——这种被认可的体验,会成为孩子未来自尊与自信的基石。 成年后,类似的场景依然常见:当你熬夜完成一个项目,兴奋地与伴侣分享时,若对方放下手机,认真地说:这太不容易了,你做得真出色! 这一刻的真诚赞赏,就像儿时的那面镜子,让你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重视,进而强化我是能干的的核心信念。反之,若回应是敷衍或贬低,你的自我价值感可能会瞬间崩塌——这正是镜像需求未被满足的痛感。 未满足的镜像需求:被困在巨婴状态的自恋者 有些人虽然生理上成年,心理却停留在原始自恋阶段:他们极度需要外界的赞美与关注,却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认为别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自己的需求必须立刻被满足。这类人常被称为巨婴——表面上他们是成人,内核却仍像婴儿般渴望无条件的镜像回应。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他们的客体关系本质上是利用型的——你是为我服务的,你需要主动满足我。这种思维会导致人际关系沦为索取与消耗:他们难以共情他人,也不愿主动给予支持;遇到挫折时,要么归咎于环境(别人都不懂我),要么陷入自我怀疑(我果然不够好)。 ~~~心理学笔记~~~ 未完待续
1 1温情倾听: 如何修复?关键在早期的情感涵容\n\n科胡特指出,健康的镜像需求需要从亲子互动中培养。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童年时,对其所有情绪保持敏感(无论是攻击性、恐惧还是依赖),并给予恰当的回应(而非压制或忽视),孩子便会逐渐明白:\"我的每一面感受都值得被看见。\" 这种\ -
没有“失败的人”只有试错的过程...... 其实,再洒脱的人,遇到失败都不会有好心情,这是基本的人性。请你不必怀疑,痛苦是你的自然反应。但是在痛苦的同时,你要问一下自己:“让我痛苦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告诉自己:我痛苦,是因为前面要走的路还很长。痛苦,但不是因为你不行。 做一件事失败了很正常,但不否定自己,不责怪自己,不为难自己,不跟自己对抗。毕竟谁的初心不是想把事情做成功呢?所以,没有“失败的人”“无能的人”“没用的人”,只有试错的过程、积累信心的过程、寻找方向的过程、积攒经验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急着赶路的时候,路上又一直堵车,这时候当然会觉得难以忍受,但这只是一个过程,我们只要听一会儿音乐,看一个搞笑视频,情绪就消退了。 所以下一次如果因为失败而痛苦的时候,可以试一试这种方法。对自己说:“我还要等很久”。重点是“还要”,这个事虽然值得痛苦,但不是我这个人的问题,我只是在经历过程中必要的阵痛,它很难熬,但那是正常的。 失败,但不放弃责任 成长型的人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他放弃了一件事,但没有放弃自己这个人。 其实失败才是正常的。就好比初次骑自行车上路会摔跤,这不意味着“这个人”永远都学不会骑自行车,他只是需要多一些练习。 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这谁都知道。我们理性上说,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下次一定能成功吗?不一定。我们唯一能保证的是,每一次的经验增长,都会给下次带来点变化。 但我们需要的就是变化。看到变化,视野就会开阔一些。你知道吗?当一个人陷入痛苦的时候,最简单的一种缓解痛苦的方式,就是问他:如果按1到10分打分,这一刻的痛苦有几分?不管他打几分,哪怕12分,都会觉得好一些。因为这里最关键的词,就是“这一刻”。这让他的视角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在,是确定的痛苦,而另外一部分是将来,将来可能会变得更好,也可能变糟。但既然会变,就不是“命中注定”,不是“诅咒”。而是可以改变和选择的。 作者说,不止“成功”和“解决问题”是成长,“面对失败”“适应痛苦”也是一种成长。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种更常态的成长方式,就是:哪怕不成功,人也会越来越成熟和淡定。 就像有些人比较容易有消极的想法和思维,但消极本身也是积极的一部分,人只有能够面对消极,才会有真正的积极。 ~《李松蔚.心理学通识》学习笔记~
0 2 -
成长型思维带来的是什么? 其实,成长型的“思维”就像是一种心态。它首先是一种注意力的分配,让人把更多注意力投入到事情本身,它致力于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证明问题无法解决。 成长型思维并不是一种盲目的乐观,它强调的是,只要你把关注点放在任务本身,而不是总想着“我不行”的想法上,你就会有更好的表现。“说我行,我就行”。一个人相信自己可以进步,就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任务本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自然就得到了锻炼。反过来讲,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自己做不成一件事,他就不再投入努力,结果当然也就会证明果然如此。 退一步说,哪怕一件事你没有坚持,也不要把它看成一个问题。成长型思维并不是说,一定要跟高难度任务死磕到底。你其实也可以放弃,这是你的自由。世界上有那么多可以做的事,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对么。 重点在于,不要太急于给自己下定义。 ~~~心理学小笔记~~~
0 1 -
遇到挫折时,怎么想更有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难免让人心烦意乱,感到迷茫和焦虑。这时候我们要怎样想才能更有帮助呢?这里咱们需要用到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就是遇到困难或挫折会转换一种积极的方式。也就是说这件事我只是现在做不到,但人的经验和能力会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现在做不到的事,明天、明年或者几年以后,是有可能做到的。这种思维让我们不会放弃努力,最后也就如愿以偿地做成了。 这听起来好像很难做到,但如果换成积极的方式,就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信念。意思是:不要在一开始就堵死所有的可能性。我感觉“做不到”,这是我现在的感受。它是真实的,但它不是绝对的。因为事情可以变化,人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第一次做一件事的时候,肯定不擅长。就像第一次学轮滑,刚上路就摔得鼻青脸肿。你会觉得好难学,这时候会不由自主地给自己找出各种理由,说什么“我天生就没有平衡感”“我是一个运动白痴”“我这年龄不合适学了,这东西必须从小开始学”。 这些都是真实的理由。但是,只要你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多摔几次,慢慢的你就真的学会了。你看,当初第一次学轮滑的判断和内心戏都被推翻了,对吧! 成长型思维:说白了就是当一件事做不到的时候,给自己头脑当中“植入”一个提醒:“我现在感觉做不到,但我可能是错的。” 你会发现,它的核心在于“时间”。你今天所判断的一切“不可能”,都是基于今天,那不代表以后,“以后可能会变”对吧。我们能够给自己这样的一个提醒,就足够了。 ~~~心理学笔记~~~
0 1 -
什么是心理陷阱? 著名心理学家怀斯(Wise)指出,在重大事情明显无可挽回时,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只要再坚持一下,糟糕的情况就会自然好转,却很少理性评估——如果情况持续恶化,最终可能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 这就是著名的“心理陷阱”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导致我们容易陷入一种“虚假希望”的循环: ***当现实变得艰难时,我们会自我安慰:“再撑一撑,情况会变好的。” ***我们低估了时间成本,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直到某天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深陷泥潭,进退两难。 ***最终,我们只能咬牙硬撑,甚至耗尽所有资源,却仍无法扭转局面。 “一只脚着地”原则: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怀斯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生存策略——“一只脚着地”。它的核心含义是: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投资、感情、事业等)永远不要让自己完全陷入,必须始终保持一个可以随时抽身的余地。 这条原则提醒我们: 1. 不要盲目依赖意志力——再坚强的人,耐心和毅力也是有限的,长期的压力会逐渐侵蚀判断力。 2. 提前设定“止损点”——与其等到无法挽回时才被迫放弃,不如提前明确:“如果情况恶化到某个程度,我就必须放手。” 3. 保持灵活性——永远给自己留一个“后撤的支点”,这样当环境变得不可控时,你还能稳住局面,而不是彻底失控。 如何避免心理陷阱? ✅ 定期评估现状——不要被“再坚持一下就会好”的幻想迷惑,客观分析趋势。 ✅ 设定明确的退出机制——在开始任何重大决策(如投资、长期关系、创业)前,先想清楚:“我最坏能接受什么?” ✅ 保持“一只脚着地”——无论多么投入,都要确保自己有能力随时调整方向,而不是被彻底套牢。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盲目坚持,而在于知道何时该放手。 ~~~心理学小笔记~~~
0 2 -
拖延,因为“没做”比“没做好”更容易接受 说实话,做事拖延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就像一个需要攻克的碉堡。 拖延,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在拖延过程中产生的自责、内疚,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循环。拖延是在不断焦虑中一次次的浪费时间,它的核心也是在不断打击人们的积极性。 其实,做事拖延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注意力没有完全进入当下这个时刻,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聚焦到当下要做的工作上,思绪在神游或胡思乱想。只有当我们完全进入并享受当下做事的这个状态,拖延才会自动消失。 还有,当我们开始行动,就是战胜拖延的第一步。每一次按时启动任务,都为自己鼓掌。这种持续的自我激励,会逐渐瓦解拖延的惯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式的自我要求,往往源于内心那个苛刻的“大法官”。这个内在声音不断告诉我们:“做不到就是失败”“不完美就是无用”。于是我们选择拖延,因为“没做”比“没做好”更容易接受——前者意味着还有希望,后者则直接宣告“我不行”。 我们可以尝试一些小方法来战胜拖延:比如,设定阶段性能完成的小目标、建立能长期坚持的小微习惯、庆祝每一次的完成和进步,给自己增加自信心和力量。 最后,我们理解拖延的背后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学会理解自己的恐惧与局限。这样我们就能用更温柔的方式面对自己,逐步走出拖延的困境,享受更多做事的自由和快乐。 ~~~学习笔记~~~
0 1 -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的很多痛苦,来源于想掌控长远的未来。 谁都看不到更远的未来是什么样,那就先不去为它烦恼,只专注于眼前能确定的时间段,先熬下去。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等明确了未来的变化,我们再判断下一个阶段往哪里去。 从这个角度来说,“等待”“熬下去”“做准备”,都是一种积极的计划。我们只要加一个限定语:“在现阶段”。而不是永远如此,也不可能永远如此。 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带来另一种掌控感。先承认长期的不确定,你就会少一些各种强加给自己的确定性和纠结,只要能确定现阶段的时间,并做好有限的事,就足够了。 当意识到改变不可避免,就能有助于我们增加内心的弹性。这是对自己一种确定的帮助。 弹性的意思,就是放下对过去经验的执着。过去的理论、方法,价值观,无论被多少经验证明是正确的,那都只是过去式。 因为现在不再是以前了。我们需要在新的阶段,学习新的东西。你越是接受改变的必然,应对的弹性就越大。 ~心理学小笔记~
0 3 -
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能长期稳定维持下去的关系,不是靠强烈的爱、大量的付出,而是靠很少的攻击、很少的对抗、很少的强人所难、很多的接纳和允许。 伴侣之爱、夫妻之爱、父母子女之爱、亲朋好友之爱,大抵都如此吧! 这或许是爱的真谛之一...... ~~~《读者》学习小笔记~~~
0 1 -
——时间会改变最糟糕的阶段 在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的未知带来的变化和改变,会让我们感到迷茫和焦虑,因为害怕未知是人的本能。 现在我们转换到心理学角度,来了解改变和变化的关系。其实,改变和变化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有一个关键协调的变量,叫作时间。 时间是最伟大的魔法师,也是最无情的刽子手。 那时间带来的改变是什么呢? 理解改变的必然发生,有助于减少我们对个人的否定。 虽然我们都知道:没有什么东西真的会一成不变。但当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就会更多的把困难怪到个人头上。心里想着会不会是因为“我这个人”或者“他那个人”不行,才会遇到这么多问题? 其实,人生就是有所谓“最糟糕的阶段”。也许是高考,也许是踏入职场的时候,也许是孩子的出生或者中年危机等。但无论什么时候,这都只是作为一个阶段,它一定会有终点,而不是漫长的无止境的折磨。 仅仅意识到这一点,对我们就是一种安慰和激励。 ~~~心理学小笔记~~~
0 1
服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