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居士倾听者简介,倾诉费用多少,效果怎么样-给力心理

清风居士
21分前在线费率
月售小时
人均分钟
累计小时
服务人数
专家详情
-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很多人认为,所谓的好妈妈,就是要帮孩子准备好所有的衣食住行,永远告诉他,你应该这样做会更好。可是,孩子主观的经验可能是被指责和被纠正。所以,当你做到你认为的好妈妈,其实已经失去那份爱了。假如你是一个爸爸或妈妈,你永远在担心孩子的未来,担心孩子的身体会不会健康,担心孩子出门在外面有没有危险,担心孩子到学校功课好不好、有没有学坏等。那实际上,你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是充满了恐惧的。当你充满了恐惧,你的心中就没有爱。你以为你在当一个好的父母,你以为你在照顾孩子的所有一切,你做得很辛苦。但是,你会发现,到青少年时代,孩子就开始叛逆了,如果可能的话,你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尽量离你越来越远。当你的心中充满了对孩子未来、前途、安全、健康等的恐惧,你心中的爱就不在了。当爱被恐惧遮盖的时候,这份亲子关系就已经变质了,真正的亲子交流和了解倾听就都不见了。所以,我们会发现,越想把孩子教好的父母亲,亲子关系越恶劣,越想叫孩子听话的爸爸妈妈,这方面用越多心力,后来会过得越辛苦,因为孩子全然不接受。
0 0 -
西塔疗愈是一个非常系统的疗愈方法,借由改变信念系统和疗愈创伤,对爱情、亲密关系、丰盛、疾病、原生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等方面都有帮助。 因为我们的信念系统在创造着我们的生活,并且决定着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0 0 -
“你希望我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你?”当这句话问出来的时候,对方会感受到很深地感动,因为这么久以来,你终于第一次问他。他希望怎么样被对待?他需要的是什么?过去的你都只是理所当然地凭着自己的认为,用你最好的方式来对待那个人。如果你去问你的小孩,常常孩子会说:“你从来没有真的了解我,你只是要我做什么。”只要你问出这两句话,那么你就立于不败之地了。你问孩子:“孩子,你希望爸爸妈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你?爸爸妈妈想更了解你,我们可以坐下来聊一聊。”
0 0 -
共情技巧的核心是通过“感受对方的感受”建立信任关系,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你感到...因为... 通过对方的语言表达和开放式提问,捕捉对方的情绪信号。 案例:一名学生说“我最近总失眠,觉得做什么都没意义”。 咨询师可以问:“听起来你最近压力很大,能具体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2、语言回应:内容与情绪的双重反馈 善用例如“你感到…因为…”的句式,既总结事件又点明情绪。 案例:来访者抱怨“男朋友让我等他五年,但我不确定未来”。 咨询师回应:“你感到焦虑和不安,因为时间和距离可能让感情变得不确定,而你希望关系有明确保障。” 3、挖掘深层需求 通过具体化技巧引导对方探索情绪背后的核心问题。 案例:来访者说“我恨我妈总强迫我”。 咨询师回应:“你希望妈妈能尊重你的选择,而不是替你做决定,对吗?” 学生小李说:“室友总说我太敏感,但我只是希望被重视。” ① 内容反馈:“你因为室友的评价感到委屈(情绪),你认为自己的感受没有被认真对待(内容)。” ② 探索需求:“其实你期待的是在关系中获得平等沟通的机会,对吗?” ③ 行动引导:“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你希望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
0 0 -
提问技巧的核心是「通过问题引导思考」,分为四个递进层次: 1、开放式提问:建立信任基础 技巧:用“什么”、“如何”、“能否描述”等句式打开话题,避免“是否”类封闭问题。 案例:来访者说“最近工作让我喘不过气。” 咨询师问:“能具体说说哪些工作任务让您感到特别吃力吗?” 2、具体化提问:剥离模糊感受 技巧:通过时间、地点、行为三要素细化问题。 案例:来访者:”每次和父母沟通都会吵架。“ 咨询师追问路径:①“最近一次发生冲突是在什么情境下?”(时间定位)②“当时您说了哪句话后,气氛突然紧张?”(关键行为捕捉) 3、假设性提问:拓展解决思路 技巧:用“如果...会...”句式激活想象。 案例:来访者:“我不敢在会议上发言。” 咨询师回应:“假设现在您是会议主持人,会用什么方式鼓励他人表达?” 咨询师回应:“假设现在您是会议主持人,会用什么方式鼓励他人表达?” 4、资源导向提问:挖掘潜在能力 技巧:引导关注已有成功经验和支持系统。 案例:来访者:“这次考试又退步了,完全没信心。” 咨询师可以问:“过去遇到类似挫折时,你用哪些方法走出低谷?” 完整案例模拟: 职员小王:“明天又要小组汇报,我紧张得睡不着。” 提问路径: 开放探索:“能具体说说哪个环节最让你担心?” 具体聚焦:“上次汇报时,你观察到听众的哪些反应加重了紧张感?” 假设引导:“如果提前把讲稿给组员试听,紧张程度会降低多少分?” 资源强化:“你曾成功完成过班会主持,当时的准备方法对现在有什么启发?”
0 0 -
心理学中ABC法则由艾利斯提出:A是诱发事件,B是个体对事件的信念,C是情绪行为结果。核心观点:A不直接导致C,B才是C的决定因素。如考试失利(A),认为“能力差”(B1)会沮丧(C1),若想“努力不足”(B2)则会奋进(C2)。该法则提示:改变负面情绪需调整非理性信念,用理性认知重塑结果。
0 0 -
启动“5分钟法则”: 告诉自己:“我只做5分钟,然后就休息。” 往往开始最难,一旦启动5分钟,惯性会让你更容易继续下去。 即使5分钟后停下了,你也完成了微小的一步,比原地不动强百倍。
0 0 -
永远都不要去疗愈你的伴侣。 因为在亲密关系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叫做谁痛苦谁改变。 这一期我们来聊一聊两性关系。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他让我痛苦,为什么不是他改变而是我改变?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痛苦的人是你啊,他又不痛苦,怎么可能改变呢? 我们总会认为,亲密关系里的痛苦是伴侣带给我们的。 只要伴侣做出改变,痛苦就会消失。 所以很多人总是试图去疗愈或者改变自己的伴侣。 但你要知道,你因为他做了某件事而感到痛苦,也许他根本不在意。 比如说你的伴侣懒惰不上进,本质上这是他自己的事,只有他自己觉得不满足了,才有可能改变。 也就是说你是在烦恼一件连他自己都不烦恼的事,所以你会非常心累。 而且很多人会认为错误的一方才需要去改变,但其实错误的一方通常没有能力去改变。 你要知道一个人的改变是需要能力的。 当我们认为伴侣有问题,需要我们去帮他疗愈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高位,而把对方放在低位。 认为我是拯救你的人,你就应该听我的,我告诉你,他就会跟你形成极大的对抗,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指责、被控制。 所以。 你一定要明白。 伴侣的伤害来自他的原生家庭、养育关系、权威期待,还有他的个人体验。 如果你要去疗愈他的伤痛,那就太自恋了。 你难道要做他原生家庭的父母吗? 可你不是你伴侣的父母啊,对吧? 伴侣的需求是他自己做自己的父母。 因为他长大了,他的父母帮不上忙了,那你就更不要越界了。 所以说两性关系看似都是在处理事情,其实都是在解决感受和情绪。 我再重复一下这句话,这句话非常重要,看似在过日子,其实都是在处理感受和情绪,而很多时候我们不去处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却拼命去处理那些外在的表象行为,纠结谁对谁错。 双方这样的冲突和内耗会把这段关系完全摧毁。 你要知道两个人相遇在一起的过程,很多时候不是像两碗清水一样纯粹的组合,而是双方都带着大量自己的人生经历。 比如原生家庭、养育关系、个人体验、创伤事件。 然后两个人相遇了。 你有没有想过? 你们两个人的人生背景不一样,原生家庭不一样,教育程度不一样,心智模式不一样,认知系统不一样,价值观排序也不一样,甚至连吃饭的口味都不一样,然后却组织了一个家庭。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现象,我们叫做权利意识。 我跟大家说一说,权利意识其实就是两个字,支配,就是我一定要夺回我的权利。 我不能让自己在这段关系里吃亏。 不能受到损失。 因为我妈
0 0
服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