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主诉胸闷的患者,自述胸闷反复发作,难以好转,天天都在难受中渡过,但是相关检查却没有发现与之相符的阳性结果,或者患者有心血管疾病,但是自我描述的症状与疾病的病情程度不吻合,这时我们就要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先看两个实例。
案例一,李某,男,42岁,从事外贸工作。患者近日加班,烦心事较多,经常感觉疲劳,夜间少寐,食欲不振,自认为是亚健康状态,去中医处调理,稍有好转。2月前因工作压力陡增,而出现胸闷,每次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特别是在人多、通风不良的环境易发,自己怀疑患了“冠心病”,到医院检查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心脏超声等,均未提示心肌缺血,医生告知患者不支持冠心病,建议改变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给予谷维素,复方丹参滴丸对症治疗。患者心情放松后胸闷发作次数减少,睡眠好转。2周前因工作与同事争执后又出现胸闷,而且伴有心前区隐痛,服用丹参滴丸效果不明显,又去一家医院重复了上述检查,并要求做了冠脉CTA,除了动态心电图提示存在心率偏快时有部分S-T段改变,其余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建议患者到双心门诊(心脏病合并心理障碍门诊)就诊,医生诊断患者存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服药两周后胸闷症状缓解,未再发作,心情也开始好转,烦心的日子结束了,生活也变得美好起来。
案例二,患者女性,66岁,退休人员。有高血压病史16年,长期口服厄贝沙坦、氨氯地平控制血压,血压维持在150-130/80-70mmHg,3年前“菲特台风”带来狂风暴雨,淹没了小区,致使家中进水,患者连续几天不能安睡,出现头晕、头胀、胸闷,自测血压186/115mmHg,自己有点不相信,又反复测量几次,结果血压越来越高,达到200/120mmHg,心烦气躁,胸闷欲长出气、或捶背后胸闷才能减轻,立即拨打120到医院急诊,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电解质均正常,经静脉输液降压,血压下降至140/90mmHg,头晕、胸闷缓解后回家。此后担心血压升高,停止了一切社交活动,在家里频繁测量血压,半夜醒来也测,看到血压波动心情就急躁,反而影响了睡眠,这样一来血压更加不容易控制,头晕、胸闷反复发作,又担心自己患了“冠心病”,多次检查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无心肌缺血改变。近来频繁就诊于不同医院的心血管科,血压一波动就调整降压药物,先后用过替米沙坦、缬沙坦、左旋氨氯地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可乐定、珍菊降压片等药物,血压始终不能稳定,呈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胸闷症状也随血压高低起伏,每次做的心血管相关检查均未异常,但是患者坚持认为自己的疾病没有查清楚,人也变得胆小怕事,易惊恐,潮热、汗出,体力不支,常感口干、口苦,相关检查排出了“糖尿病”“干燥综合症”,患者要求中西医结合治疗到我处就诊,根据患者的病史和诊治过程,我考虑患者“高血压合并了焦虑抑郁状态”,心理障碍是主因,单纯依靠降压药很难使血压稳定,建议患者恢复到以前的生活方式,进行心理疏导,给予信心,在合理降压的同时,口服抗焦虑、镇静安神的药物,1周后患者胸闷发作减少,血压趋于稳定,2周后胸闷未再发作,血压恢复到140-125/80-65mmHg,目前只服用两种降压药物就可以很好的控制血压。
从上述实例中我们看出,心理因素是引起患者胸闷,血压波动,反复就诊,症状不能缓解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情绪激动、紧张可引起心率、呼吸加快,增加主观的呼吸困难,自觉呼吸费力,特别是在通风不畅的环境会出现胸闷、窒息的感觉,患者不自觉的增加呼吸力度和频率,从而加重了过度通气,呼吸负荷也随之增加,所以出现类似心肌缺血一样的胸闷如窒,患者以为发生了心绞痛,其实不然。焦虑、紧张导致患者躯体敏感性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儿茶酚胺类物质阵发性分泌增加,引起血管收缩痉挛,致使血压居高不下,而针对心理障碍的治疗,效果马上显现。
心理障碍引起的躯体不适往往表现为全身性,例如患者常因胸闷、心悸、心前区隐痛就诊于心内科,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与主诉不相符,甚至冠脉CTA、造影也无血管狭窄、斑块等冠心病的任何证据。有些患者是因腹胀、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嗳气到消化科就诊,通过胃镜、肠镜、彩超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异常,多数被诊为胃肠神经功能紊乱。有的患者因咽喉异物感,欲吐不出,咽之不下,自认为慢性咽炎,频繁就诊于五官科。而有些男性患者经常感尿急、尿频、性欲下降,而相关检查无感染的依据,前列腺增生也属于轻度,多在紧张、疲劳、不寐时发作,也要考虑存在心理障碍。
那么心理障碍一般发生在哪些人群?主要发生在具有以下性格特征的人群。
性格方面:敏感多疑、多思多虑、做事追求完美、性情急躁、时间紧迫性极强的A型性格,这种人容易激动,机体随时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激活,释放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痉挛收缩,造成短暂的心肌缺血。
心理情感方面:过度关注自己的不适,易对号入座,自我诊病,常常担心害怕,焦虑,烦躁激动;或情绪低落抑郁,严重者可出现无认同感和无望感,生活情趣低落,自我评价过低等。
行为方面:无明显原因的疲乏无力,休息后不能缓解;失眠,多梦,易醒;胆小易受惊吓,对声音敏感,怕到人多热闹的地方;严重者对人、对事缺乏兴趣,想哭或悲伤。
智力方面:思维混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叙述表达不清楚,理解能力下降。
躯体症状:主诉很多,全身不适,或形容不出具体不适的部位,首先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例如胸闷不适,心悸,心慌,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忽高忽低,其次有咽喉不适,嗳气,喜欢长叹息,咽喉异物哽咽感,胸部隐痛,腹胀,纳差等多种症状。
如何鉴别:A型性格,工作狂,追求完美的性格,更年期女性。如果主诉很多,而又说不清楚具体疼痛不适的性质,难受的部位,通过相关检查未发现阳性结果,即患者所叙述的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不相符,多伴有失眠,具有这些特征者,需要考虑存在心理障碍。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反复就诊,看过多家医院和多名专家,重复检查,始终认为自己的疾病未诊断清楚,未得到有效的治疗。
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因胸闷、胸痛、心悸等就诊,但各种相关的检查没有发现与之症状相符和异常改变,或者患者有心血管疾病,但是自我描述的症状多与疾病的病情程度不相符。这时就要患者考虑是否存在心理障碍。
心身疾病是社会竞争压力的必然结果,已经发展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需要早期识别,提高警惕,减少不必要的过度检查。
心理障碍的程度有轻有重,轻者对工作、学习、生活无明显影响。短暂的焦虑紧张可自行缓解,不会引起脏器的应激反应。当人们的紧张、焦虑、抑郁达到一定的程度,持续一定的时间,会造成以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临床症候群,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对社会家庭也带来一定的干扰,患者自己无法克制,不能自行缓解,迫切要求就医检查,临床上可表现为躯体感觉障碍,神经官能症,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疑病症等症候群。
现代医学对健康的理念不仅仅局限于躯体,也开始重视心理上的健康,心理障碍不再是精神科的专利,而是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专业的共同问题,心理障碍可以致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躯体疾病导致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人是有情感的、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人事交往中都不可避免的受情绪的影响,发生情感的变化,长期的躯体疾病可以加重心理负担,发生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又不利于躯体疾病的恢复,身心是不能分割的有机体,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本文系吴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有句话叫做“父母无法选择,但丈夫可以选择”,把这句话套用到职场中,可以改成“职业可以选择,但同事无法选择”。当你过五关斩六将得到一个心仪的职位,充满信心地准备大干一场时,或许你会发现,天哪,我的办公室里怎么会有这样的同事。 可作为局外人,观众却能看懂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