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里无聊得想上班,真上班了又觉得烦,想待家里。日子怎么过,自己都不满意。如果你的心情也这样反复,那么,你可能被自己的生活惯性给束缚住了。
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
习惯的魔力到底有多大?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重复同一件事情,比如放假的时候,熬夜玩游戏,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就会形成习惯,在需要早睡的工作日晚上失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玩手机。我们就变成了被习惯所支配。这便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多长的时间?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马尔茨博士提出“21天法则”:改变心理意象通常至少需要21天;搬新家后,大约经过3周,住户才会有“家”的感觉……一个简单的行为能够在21天变成习惯,更何况我们这段时间在家宅了整整一个月!
习惯支配着我们的决定
有朋友曾求助:她的男友跟前任纠缠不清,为此他们吵了无数次,但男友还是会偷偷跟前任联系。每次发现后,她都下决心要离开,但总是舍不得,就这样纠缠了一年多。旁人都为她感到气愤,为了这样的男友值得吗?可是她早就习惯了他的存在,不敢去面对没有他的生活,所以宁愿维持这样的现状。她真正需要做的是打破这份习惯,尝试新的生活。
我们慢慢养成了对习惯的依赖。而对习惯的依赖,让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限制。
习惯背后 藏着潜意识的舒适圈
日本著名脑神经科学家营原道仁提出:其实人类的大脑是懒惰的,它们喜欢格式化的工作流程,总是倾向于避开挑战或未知事物。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偷懒时,并不是我们心态不正确,而是我们的大脑想要进入放松的环境,因此我们潜意识上会想逃进一个舒适圈。
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会懒惰呢?成年人的大脑约重1.4kg,只占我们体重的2%不到。但在耗能方面,大脑一天能消耗身体所需的20%能量!也就是说,一个人1/5的能量,都提供给了仅占1/50的大脑。
作为一个“高耗能”器官,为了避免日常生活中出现“耗能过多”的情况,我们的大脑就会习惯性地进入了“省电模式”,尽可能地储存能量,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而这种方式选择回避挑战和困难,所以我们会选择习惯的生活,而不是面对新的改变。渐渐地,我们的大脑就会形成习惯,从而躲进舒适圈。
唤醒大脑 走出习惯的舒适圈
大脑的“懒惰模式”其实并不是不可控制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学着训练我们的大脑,尝试走出习惯的舒适圈。
还记得开头说的,上班嫌烦想待在家吗?我们可以用以下训练方法,减少这种厌烦情绪。
应用 “多巴胺控制法”: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会使人产生愉悦感,我们在努力的同时,不断地强化大脑愉悦,就能够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比如当我们想要改掉熬夜玩游戏的习惯时,可根据下面这三步进行:
1.自我暗示。不断地暗示自己熬夜玩游戏是无益的,游戏并不好玩。
2.将大目标化为小目标。按步骤设定好每一个小目标,比如今天减少10分钟,明天减少20分钟等等。
3.促进多巴胺分泌达到预设的目标后,给自己设置一些小奖励,以此不断地刺激大脑。
掌握以上三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从逃避的冬眠中唤醒过来,从而走出习惯的舒适圈。(杨艾米)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心理卫生的基本原则如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青年时代起,人的自我意识开始成熟起来,能够进行自我估价、自我检查与自我督促,并且也能正确评价他人的行为。一个人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就能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科学地分析周围发生的事情。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