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成年人焦虑的又一大元凶:微信。
想想看,你有没有以下症状:
特别害怕接电话,语音一响起,坐立难安;
手机一亮根本忍不住不回,哪怕刚刚才睡下;
看到APP上有红点就必须点开,
刷朋友圈也要刷到上次看的位置,生怕看漏一条。
如果你也是,那么你离“微信焦虑”就不远了。
微博话题“如何避免微信焦虑”里,很多人在评论区,说出自己的现状:
“每天不是在回信息,就是在回信息的路上。”
“吃饭时,看到客户和同事发来微信就想吐,瞬间没了食欲。”
“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身体都无法积极健康。”
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里有一句台词:
人们谈论科技如何伟大,如何节省时间。
可节省了时间,我们却更加忙碌了。
手机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
可我们好像很少充实快乐,相反深陷焦虑。
现在的网络世界,是没有“休止符”的。
在传统媒体的时代,我们看完一份报纸,会将它放在一旁,
看一本书,读完某个章节,也会将它合上,喜欢的电视节目也会完结。
这些“休止符”明确的事物,让我们可以抽出时间去投入生活的其他方面。
而现在的网络媒体悄悄地将这一点隐藏了。
这就是“微信焦虑”的主要原因,
就是我们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信号,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
哪些人可以删,哪些群可以退,哪些信息可以不用回。
哪一个时间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
荷兰有一家很有趣的设计公司,
在公司的办公场所,他们把桌子用绳索吊在天花板上。
每天下午六点,无论当时你在忙什么事情,
给谁发信息,给哪个客户反馈,办公室都会自动升到天花板上。
这一刻,就意味着停下一切工作,回归生活。
其实,当你真正明确了生活与工作的界限,
在某一个时间,把手机开成静音,
关掉微信的信息通知栏,甚至打开飞行模式。
真正给自己一个“休止符”,你就会发现日子会清澈很多。
刚刚创业那会,我整天连轴转,恨不得一天24小时盯着手机。
就连睡梦中也会陡然惊醒,接着立马按亮手机,接收信息。
一段时间下来,我的身体和精神都处在了一个亚健康状态,
工作效率也越来越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后来我悄悄做了一点改变,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规则:
“在吃饭时间,把手机放得远远的,绝不点开”。
刚开始很不容易,会害怕,甚至恐慌。
可实践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
其实一个人整天不间断接受的信息,有大部分是并不紧迫的鸡毛蒜皮,
真正重要的事宜,也根本不会因为短暂的放空而被错过。
当我们真正离开复杂的信息环境,
确立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保持社交与生活的舒适度。
焦虑就会一点点被缓解,生活也豁然开朗。
现代人,越来越容易因为各种原因焦虑。
身材外貌、工作金钱、人际关系、感情婚姻。。。。。。
其实,任何一种焦虑,根源都在于:
“对过去没有做好的后悔和过度追求完美。”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人整天指责你过去所犯下的错误,
给你建立宏大的目标,让你必须咬牙完成。
你一定会离他远远的。
可当这个人是我们自己时,我们却没想过摆脱他。
说到底,我们从未善待自己。
焦虑,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PUA。
所以,试着原谅自己。
原谅自己犯过的错误,原谅自己在宏伟目标前的无力。
原谅不完美的生活,原谅自己的一切。
我偶尔在下班之后,会一个人去海边走走。
收起手机,单纯地吹吹海风。
上个月520那天傍晚,我恰好就在海边散步。
看见一个外卖小哥穿着工作服,一边走到沙滩上,一边打着电话。
电话那头,似乎是他异地恋的女友,他说:
“我到海边了哦,我给你拍照。”
那是傍晚七点钟,饭点,正是他工作最忙的时候,
可他还是抽出时间,让远在天边的女友看到他眼里的景色。
那一幕,治愈了我对生活的所有不满。
外卖小哥能和女友走到最后吗?
我说不好,毕竟生活真的挺难的。
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
有人匆匆走散,有人尽管千难万难却还是彼此相爱。
世界不是尽善尽美的,可尽管如此,浪漫却始终存在。
所以,不妨可爱一点吧。
保持一颗鲜活而有温度的心,
接受过去的糟糕以及暂时性的无能为力。
最重要的,好好爱自己。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给力心理(微博)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