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因一首《向北方》而被誉为中国RAP歌曲第一人;她,曾经自导、自演、自唱、自己投资,制作了第一个专辑《天地与爱与人》;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最后几天,她又推出了由世界多国艺人合作的“化学音乐”《北京来电》。
然而,她的个人生活却屡遭风雨:先经历了父母离异,自己初婚三个月后也陷入助,并最终离婚,尝尽世态炎凉。但苦难没能遏止住她的脚步。多年来,她始终乐观向上,一脸明媚与纯净。
着歌声成长
何静祖籍山东。父亲20岁时,几经辗转来到北京。70年代初,大女儿何静降生。
小时候的何静很少说话。严格的家教令她惧怕说话,怕说错了挨父亲骂。在学校里,也是别人玩,她做看客,而且是“瞪大看”。不过,何静也有自娱的时候,那就是唱歌。起初,她唱歌不是因为那些歌好听,而是为了给自己壮胆。音乐真的好神奇,唱着唱着,一切忧虑、愁闷竟全消失了。此刻,父亲的严厉,老师的苛责,都随着歌声不复存在了,只留下美丽的声音。慢慢地,她还发现,自己的声音挺不错,于是越唱越痴迷,竟渐渐有了当歌手的愿望。
但严厉的父亲坚决反对何静唱歌。也许恰恰是父亲的反对,成就了今天的何静。儿时内向的何静,逆反心理几乎贯串她的整个少年时期。何静把唱歌当做一种愉悦,一种宣泄渠道。结果父亲越是反对她唱歌,她越是要唱。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还因为音乐里有蓝天白云,有青山碧水,有花香鸟鸣。唱歌时,何静能感到整个大自然在环绕着她,甚至听到花鸟鱼虫悄然生长的声音。就这样,何静梦里唱歌,歌中做梦,在压力下自唱自娱地过着多彩的日子,伴着歌声成长。
破碎的家崛起
何静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两人的个性都相当突出,经常争吵。他们曾相爱过,并养育了两个女儿。父母失和让何静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苦味,这或许是造成少年何静性格孤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渴望有个温暖的家,一直是埋藏在何静心底的强烈愿望。
何静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北京市旅游学校。上学读日语期间,她又考进了北京市劳动文化宫,成了业余歌手,从而获得了接触音乐与登台演唱的机会。可就在她上台不再打哆嗦的时候,父母亲却离婚了。
虽然过去父母总是吵吵闹闹,但那也是个家。父母一分手,她就像突然被人捣毁了家的小燕子,茫然四处张望,想着在哪里能再筑一个新家。
就在这个时候,何静认识了会作曲的高大林。望着钢琴前轻松弹奏乐曲的“高老师”,少女何静的眼睛里写满了崇敬与热爱。没有多久,17岁的何静开始了初恋。对象就是“高老师”。从17岁到20岁,何静品尝了恋爱的甜蜜,使她暂时忘却了父母离异带来的悲苦。她渴望出嫁。与其说,何静在企盼一个能相依相伴的爱侣,倒毋宁说她在盼望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家。高大林终于向何静的母亲提出了与何静结婚的请求,并保证将永远呵护好她的女儿。两个年轻人如愿以偿地走到了一起。
成家后的何静从此不再登台演出,不再唱歌。她惟一的愿望就是把家收拾好,为夫婿端上可口的饭菜,做个可人的妻子,把先前在父母家里享受不到的温情都给补上。何静有一双灵巧的手,能做一手好菜。每次与高大林在饭馆里用餐,只要高大林称赞哪道菜好吃,第二天这道菜准能出现在自家饭桌上,且色香味相差无几。这便是何静对丈夫、对家庭深爱的体现。
新婚的何静正沉醉在爱的甜蜜中,台湾歌手千百惠的出现,搅碎了何静温情脉脉的美梦。这个刚刚有了雏形的家,像一张风中的蛛网,转眼就被扯碎了。
结婚三个月的何静重又回到了从前,品尝着生活赐给她的又一杯苦酒,不禁泪水涟涟。她太年轻了,许多事还没容她弄明白,就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何静先是在一张小报上读到了《20万元加一辆夏利车解决了问题》文章的大标题,接着又看到前夫高大林说自己“从未结过婚”的声明。昨天还与自己笑脸相向、爱语相加的男人,今天搂着的却是另一个披婚纱的女人。何静感到一阵阵惊悸,为自己也为他人,为自己识人之不清,为自己曾经付出的爱,为造谣者无端之加害。
但那时没有谁愿意听小人物何静的哀哀哭泣,更没有谁愿意伸出援助的臂膀。离婚后的何静孑然一身,无事可做。婚前的工作大都被她辞掉了,过去在一起称兄道弟的朋友也离她老远。没有人再请她唱歌,大家都对小报上登的那些东西深信不疑,以为她真的那么黑,既要车又要钱呢。
面对无情的现实,何静惟有沉默。华灯初上,何静趴在玻璃窗上瞅着霓虹灯照耀下的北京。一阵风挟着歌声吹了进来:“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不知谁家的录音机在放台湾歌手潘美辰的歌曲。何静和着歌声唱了起来。唱着唱着,泪水顺着她的脸颊流了起来,止也止不住。何静索性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哭过之后,何静恢复了冷静。她感到:只有音乐永远不会背叛她、不会给她势利的白眼;只有音乐的天空才能容她自由,得以生存。既然生活注定没有一双强有力的臂膀来支撑自己,那就自己来擎起头上的那片天空吧人啊,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目标,没有了目标,心灵就成了空囊,就再也鼓不起勇气。想到这里,何静决定重拾舍弃的音乐。她的倔劲又上来了,擦干眼泪,把伤痛悄悄埋在心底,为自己的未来重新做了一番规划,并很快付诸实施。晚上,她走进歌厅唱歌;白天,则到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进修班去学习。一段时间下来,何静的生活与事业又有了新的起色。接着,她又在自己精神的帷幕上描画、涂鸦——练习作词谱曲——何静称之为“写日记”。无论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只要她来了灵感,随时随地可以进入“写作”状态。作品常常被揉成一个纸团扔在包里。用不了多久,何静就会从包中取出无数个纸团,再逐个展开,中意的留下,不中意的销毁。这种怪怪的创作方式她延续至今。这种特殊的“写作”,不仅宣泄了何静心中的郁闷,更为她日后的作曲打下良好的基础。
靠着音乐的呵护,20岁的何静,硬是用音乐为自己撑出了一片亮丽的天空。
1992年的新年到来之时,何静在北京电视台的新年晚会上演唱了伍嘉冀的新作《新年来信》。这是何静第一次“”。许多观众一下子就记住了何静的名字。那个新年,何静过得悲喜交加。
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节目中,何静演唱了为歌颂大庆而作的著名的《向北方》。全国亿万观众借此认识了一个又说又唱、又蹦又跳、嗓门儿倍儿高的新人何静;还是那一年,中国的流行歌曲变得越来越快、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念白,壮歌劲舞风靡一时,何静因此被作为中国RAP说唱音乐歌曲第一人,载入中国流行音乐史册。
记者接踵而至。有的记者向何静询问当年她与高大林“20万元与夏利车”分手的事,还提到了“未婚同居”。不问不要紧,一问可就打开了话匣子。何静向记者诉说了他们相爱3年的事实,有法可依的3个月的婚姻;钱与车纯属子虚乌有等等,多日的话语终于有了诉说的机会。
想说的都说出来了,何静先是感到一阵轻松,接着陷入沉思:过去的不会再来,无论是爱还是恨都不过是成长的经历。与其一遍遍地咀嚼过去的陈芝麻烂谷子,浪费宝贵时间,不如化痛苦为力量,化教训为经验。未来的路正长。其实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这么做了。何静小小年纪没有被一连串不幸打倒,正是因为她在关键时刻,不经意间运用了“换位”法,以音乐、学习和工作,“替补”了感情的空白。何静为此而感谢命运,要不是遭遇数次变故,也许自己一辈子都是个依赖别人、永远长不大的小妹妹。
不幸有时也是幸事,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泊从容调剂生活
经过苦海的锤炼,何静的名字终于在全国打响。接下来,何静差不多年年都有新动向。
1994年,何静又以一曲《喜欢你》为自己锦上添花。
1995年,何静在台湾40集电视连续剧《詹典嫂》中扮演了詹典嫂的角色。
1997年,何静参加电视剧《天堂隔壁》的拍摄。在这部喜剧中,何静拿出她的全副本领,操刀上阵,演唱了6首歌。这些歌都是她自己创作的。何静借着这股东风,自己投资10万元,集制作人、导演于一身,制作了一个像模像样的专辑《天地与爱与人》。
1998年,中国煤矿文工团向何静发出了邀请。
1999年1月,何静与资深音乐人黄小茂签约,成为“风行公司”的艺员,并于年底,出版了由世界各国艺人合作而成的新专辑《北京来电》。
虽然好事不断,但何静依然不敢放弃用功与努力。因为她的努力,才有了文工团的力邀;因为她的努力,黄小茂才看到她的实力,才会尽全力为她投入大制作。接下来,何静要更积极努力。何静说,只有自己上进,才会找到一个好老公。
身处名利场的何静心境平和如水。她说,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在经济大潮的裹挟下,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多,人心也变得莫测高深,情感细腻的女孩子难免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伤害。但假如你把名利看得很淡,即使事业、友谊、爱情突遭变故,你也不会因此而寻死觅活。说这些的时候,何静像个“何老师”。
人生有了追求,生活才有了附丽,生命才有了分量。靠着对音乐的执著,对生活的热爱,何静挺过了人生的严酷寒冬和风霜雨雪,学会了欣赏生活体味人生,因此她也得到了命运的厚爱与垂青。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金童对此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家长未经过孩子允许不该动孩子的东西。孩子知道后很可能产生反感的情绪。 家长发现情书后不要大惊小怪,要冷静下来和孩子沟通。初中生所谓的谈恋爱大都没有明确意识,更没经过深思熟虑,许多孩子是模仿电影或电视中的情节,或者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