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2/29/2021

职场新人心理培训问题值得关注

  各高校2009年毕业工作已基本结束,大部分同学已开始进入工作岗位。而此前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高校的校园里都在毕业时期开展了关于毕业生心理调整方面的讲座,包括“如何平复毕业时期的焦躁心理”、“以更好的心态走进职场”等等。据了解,近年来不断凸显的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是各高校开设这种心理讲座的主要原因。

  ●毕业时期心理问题引起高校重视

  7月份正是不少毕业生离校的时间,走在北京多所高校的校园中,随处可见各式悬挂的条幅,除了校园招聘会的信息外,最多的就是关于毕业生心理问题的讲座通知。据了解,毕业时期学生的心理问题现在越来越引起各家高校的重视。

  说起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晏宁老师谈起了06届毕业生中一位“村官”的经历。“这个学生毕业后选择去当‘村官’,由于工作出色,期满后被其所在区县定为事业编制,同时某科研院所也向她打开了就业的大门,经过考虑,她最终选择了进入科研院所。但没有多久,我就接到她的电话。”晏宁老师从这名学生的声音中听出她的情绪很低落,言谈中流露出对自己的选择有些动摇。“因为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学历层次都比较高,而这个学生只是本科学历,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此外,她原来在基层工作,面对的是朴实热情的老百姓,又有各种荣誉环绕,备受领导重视,而现在感到很大的失落。加之对今后工作业绩的不确定性,她思想压力就大了起来。”

  北京联合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常海斌表示,现在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但很多学生都能进行自我调节去适应工作环境,但也有一些学生会因为初入职场,在面对一些困难与挫折时想不开,所以进入职场前的心理培养尤为重要。他告诉笔者:“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这一问题,我们学校专门在毕业这段时间开展了一些专题讲座,主要围绕情绪调整、角色转换、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初步规划等内容展开。”

  ●毕业生易有哪些心理问题

  晏宁老师告诉笔者,人生目标不确定、情感问题、自信心不足、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都会造成毕业生有较大的心理负担。

  “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前感到茫然,目标不确定,对今后人生没有规划,遇事就不知所措,人云亦云;还有一些恋爱的学生,面临双方就业去向不确定对双方交往带来的不利影响等,容易产生心理,而且这种情况多为男性。”晏宁老师分析说,“还有一些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面临偿还学费的重大压力,在个人有限的能力下又想找到高薪工作的想法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压抑和。此外,不被用人单位看好、屡聘屡挫、自信心丧失,也往往使毕业生容易产生自卑感;还有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自认为比其他同学各方面都强,但实际上却没被招聘单位所认可,看到别人已落实工作单位而自己仍在择业中,于是产生嫉妒心理,表现出情绪暴躁、看待事物偏激。”

  对此,晏宁老师表示,上述问题都是今年比较常见的几种大学生心理问题,同时他也指出:“有些北京生源毕业生,由于没有户口、家庭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缺乏竞争意识,招聘时不积极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推荐自己,只是被动等待学校、家长的帮助,消极依赖心理较强。”

  ●专家建议:心理讲座应提早开设 职场人士主讲效果会更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作为大学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也贯穿在了学生整个求学期间。至于毕业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教育问题,晏宁老师认为:“一般在毕业前的第一学期伊始开展较为有效,因为此时学生将面临很多问题。”

  智联招聘内容总监陈宁表示:“应该是大三结束或者大四刚开始就进行,或者融入学生的心理课程进行,放在毕业时期的一两次,可能不会起到太大作用。”陈宁还建议,大学毕业时期的心理讲座最好请专业人士主讲,尤其是有职场经验的人士主讲。因为职场人士毕竟是“过来人”了,也曾走过毕业时期的迷茫,经历过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的困难,“我想,他们可能更了解毕业生的心态,也更能够用自己的经验指导毕业生如何少走弯路。”

  过来人求职网总裁张有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毕业时期进行这种心理培训的效果有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高校开设这类讲座比较流于形式,跟实际的工作环境脱节,帮助不大。毕业生走进企业后心理落差大,反而是职场上的培训更为有用。”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家长的四种暗示法让宝宝变乖

  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面几种情景暗示,或许能在教育孩子时对你有所帮助。   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就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的双手就“安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