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举办的第87期新民科学咖啡馆内,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委员汪昕教授纠正了许多关于如何用脑护脑的认识误区。
不必过虑患病年轻化
近年来,媒体上时有娱乐界、体育界的年轻明星的新闻,不少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有读者昨晚现场提问:这些原本的老年病是不是正向年轻人逼近?汪昕表示,发病年轻化趋势,不等于大量年轻人患病。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发生率非常低,不必为此恐慌。单单就脑来说,年轻人脑血管突然破裂,多有先天原因。”汪昕说,人的身体构造对脑血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脑的储备能力也很强大,我们目前开发的只是大脑功能的小部分。
汪昕坦言,很多人都关心的预兆,但这其实是多因多果的事,很难用一因一果来讲清楚,不能单凭一两种症状来判定。比如,一侧面、舌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无力、嘴歪、流口水、脸部不对称,多项同时出现就需警惕中风的发生了;但如果仅仅身体觉得麻,或仅仅流口水,就不足以判作中风的预警信号,不该盲目就医。
永远不放弃康复锻炼
脑中风是全世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残疾不单指手脚不能动,不能讲话或情绪巨变等,都是残疾的表现。不要单纯地认为病人不愿说话是衰老的表现,而应注意他中风后的表现属哪种残疾,有些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治疗的。”
汪昕认为,中风后的康复治疗是第一位的,肢体、语言的康复训练比药物的效果好得多。药物的作用是控制危险因素,预防中风复发。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特效药,能令中风病人康复。一般来说,中风三周后就过了急性期,进入康复期。传统观点认为,半年后不见恢复的症状,成为中风后遗症。现在,随着康复手段的提高,半年以后症状有改善,仍有个案可查。“我的观点是永远不要放弃。我看到过从在床到重新走出门的病人,也看到过从不会说中国话到重新会用两门外语的病人。”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如果我们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幸福就在我们的手中。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就需要对将来的后果作出精确的预测。不幸的是,心理学家指出,我们预测我们将来的情绪状态时很容易会出现5种偏差。而好消息是,心理研究的结果指出,这5种偏差都是可以尽量地降低的。了解和记住这5种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