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自卑,在言行举止中很容易被看出来。
另一些人的自卑就隐秘许多:
他们是大众眼里的优秀者,却频频找一些“实在不怎样”、对他们不好的对象;
或者明明有很好的工作offer,却总选一些别人看来低于他们能力的工作;
或者,ta让你觉得有些遥远,似乎总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都有可能是自卑。
那么,什么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人又是如何形成自卑情结的?为什么我们说自负可能是自卑的一种伪装?这就是我们这次要讨论的内容。
01
自卑感,是一种“比不上”的感觉
自卑感来源于“比较”,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可能是在与外界的人比对时,产生的一种“比不上”或“比较弱”的感受,也可能是在与自己的理想标准对比中,感受到的“无法实现”或“能力不足”。
这种比不上或能力不足,可能威胁到我们所认为的、自己存在的价值。许多人还会将这种自卑感压抑到潜意识的层面。
同时,这种“比不上”的感觉,也驱使着个体做出一系列行为,来补偿它所带来的脆弱和羞耻感。
不同的人在面对自卑时的补偿行为有所不同。有些人会通过加倍努力来证明自己,哪怕取得小小的收获也是对这种脆弱和羞耻的抵御。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以回避他人的方式来逃避自卑感,他们认为,只要不与他人往来、并把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就能够避免“比较”的场景,也就不会产生自卑了。
这就导致前者更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自卑感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内在动力;而后者就有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孤僻不合群的人,自卑感让他们变得更自私、更自我为中心。同时,后者也更容易成为那些有自卑情结的人。
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每个人都体验过,而且也是正常且健康的。但自卑情结却往往是不健康的。
02
更负面的恶性循环: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源于人们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续。有自卑情结的人会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持续地感到自卑。它更像是一个人们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
自卑情结,由阿德勒心理流派的创始人AlfredAdler最早提出。他认为自卑可以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而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之间的纠葛会使人陷入一种自卑的恶性循坏,人的自卑情结就产生了。
1.什么是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产生于儿童时期,是人们在面对外在环境时体会到的不足感。这种不足感可能因为个体生长发育速度落后于同龄人、生于贫困家庭、或者不当的家庭教育等等。
其中,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见原因。不当的家庭教育可能使个体在童年时经常感受到无助、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弱小/愚笨,或觉得自己只能依赖别人等等,这些都是个体最初自卑感的来源。
例如,父母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所犯的错误,或恐吓孩子说“别人都能把书念得这么好,你为什么不行?念不好书长大了有什么用?还不是就是混吃等死?”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养中,会让孩子始终认为自己比不上其他人,从而产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人在面对原生自卑时的自我保护
AlfredAdler认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倾向,它有点类似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防御机制。不同的是,自我保护被个体用于抵御外在环境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例如,儿童时期家庭环境十分贫困的人,认为自己“一无所有”而感到自卑,这种无助的感觉,会让他们虚构出一个拥有很多很多金钱财富的目标,帮助他们平衡此刻自卑的感受,从而获得继续生存和努力的动力。
儿童时期家庭、人际环境恶劣,遭遇了很多的人,容易虚构出一个“长大以后要做孩子的拯救者”。
引发次生自卑的事,可能是失败的求职、不理想的学习成绩等等。
·次生自卑会迫使人们回到原生自卑找寻原因。
次生自卑会唤起人们心中的、羞耻、脆弱”或者“我才应该是最优秀的,即使现在看上去不是。
·表现出自卑的人,又被称为脆弱型者,他们通常在情感上十分敏感,时常感到无助、,害怕被拒绝或抛弃,他们的自恋主要是为了安抚内心的低自尊感。他们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但对他们来说,他人的关注,无论怎样都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然而这两种表现的人,本质中的的部分是相通的。
05
如果你有自卑情结,或觉得自己是个伪装自负的自卑者,该怎么办?
1.自卑也有积极的一面
要知道,自卑对人的影响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自卑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能够给我们一些努力的动力。
2.需要把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分开来看待和处理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些原生自卑,你需要更好地理解,过去对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你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你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是过低的。你也需要不断告诉自己,你现在遭遇的挫折并不是因为你小时候体会到的那种,自己不如人的感觉,而只是一个单独的可被处理的现实事件。
需要认识到,你的环境已经和过去不同了,你可以、也有机会重新获得一个对自己的评价,但必须从不断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小评价开始积累。把恶性循环变成正性循环。
3.持久稳定的友谊是应对自卑的缓冲器
朋友或亲密的爱人都可以给我们一些积极正面的鼓励,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优点。这些对于有自卑情结的人而言,都是对他们努力改变的一种肯定和正向强化。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国外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的人,由于长时间面对没有生命的电脑屏幕,不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生出一张表情淡漠、冷峻的“电脑脸”,而且会影响日常的人际交往,进而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障碍。 日本的精神内科医生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多是缺乏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