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媒体又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一个17岁的男孩,浙江省金华市中学生徐某,亲手杀害了自己的生身母亲!痛定思痛,或有裨益。为此,我们忍痛走进这一幕现代悲剧:
2000年1月17日午饭后,高中生徐某看见母亲在房间里一边绣花一边看电视,也凑过去看。母亲却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你要考前10名,还不用功点儿。接着又不停地讲学习、考试成绩、考重点大学一类的话。
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徐某说,听了这些话,感到压力很大。从小学开始,母亲要求他必须考97分以上,如果低于这个标准,不是打就是骂,要不就去找老师;有时甚至作业错了,也要拉着他到老师那里说清楚,很伤他的自尊心。进入高中时,他的总分在班上居40名左右,第一学期末升到了第22名左右,第二学期末就名列前10名。本学期考试降至第18名,他的母亲知道后就拿皮带、棍子打了他一顿,并说如果期末考不到班上前10名,就要打断他的腿。想到母亲打自己的情景,他很害怕。他说,他在学习上已尽了最大努力,但同班同学都很刻苦,看样子自己是厄运难逃了。因此,他感到很压抑,很委屈,很痛苦。
在这种极端痛苦的情绪下,当时患了的他背起书包准备上学去。这时,他发现门后有一个木柄榔头,就拿起榔头朝母亲头部猛击下去。母亲痛得大叫,他继续击打,直至母亲不动了。当时,他也曾想过把母亲送到医院抢救,但是又害怕如果母亲活了就不要他了。
在看守所里,一位记者与徐某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为什么恨母亲?
他沉思片刻,眼圈发红,低声回答道:“当时很糊涂,母亲总是为我的学习操心,我在班上学习名次后退一点她就打我骂我,有时甚至是没命地打。有时我都睡觉了,母亲还站在床前不走开,我非常害怕,不知道母亲要干什么。”
母亲从什么时候开始打你?
这个问话勾起了他遥远的回忆。他说,从小学开始,母亲就要求他考试成绩不能低于97分,达不到就打,打腿、打脸,用皮带打、用棍棒打。
你认为母亲打你是一种爱的表示吗?
他立即回答:“对这种爱,有时能理解,有时不理解。不可能每次考试都考好,但是母亲绝不允许我学习的名次有一点点后退。”
你课外干什么?
回答令人惊讶,母亲只允许周六晚上、周日中午看一会儿电视,平时都学习到晚上十点钟,考试复习期间学习到十点半左右。
那你平时想玩吗?
他说,很想玩,但是母亲不允许。
你心中的苦恼向谁倾诉?
他哼了一声说,平时和母亲交流很少,也不好把家里的事跟别人说……
徐某是一个坏学生吗?徐某的老师、同学和校长都反映说他是个好学生。一个好学生怎会亲手打死了自己的母亲?
人们普遍认为,造成这幕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个结论是切中时弊的。但是,从心理学上看,这幕悲剧和高中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也有一定的关系。下面我们看到的便是高中生心灵世界的图景──
心理状态的和不安 高中生正处于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期,心理学上叫做青年中期。生理上出现第二性征以及内分泌机能和神经机能的急剧变化。同时,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们产生了以往没有体验过的内部欲求,他们变得对自己和对周围更加敏感甚至神经质。他们不仅对异性的兴趣增加了,而且在思维、情感、动机等方面也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内心世界的剧烈变化,破坏了心理上的平衡状态,他们因此陷入躁动不安的心态之中。就是在这种躁动不安中他们开始要求独立。这种心理上的独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进行的,特别是升学的激烈竞争,加剧了这种不顺利。于是,他们就在没有很好的准备和适应的情况下,向周围的人们提出很多要求。而他们的要求又往往缺乏现实性,因此往往不能被周围的人接受。这种矛盾又大大加剧了他们内心的动荡不安。
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混乱 随着青年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己和他人明显地分化了,有时便意识到自己已脱离了周围世界而独立存在。换句话说,他自己有了主见、独立性。青年开始发现自我是可喜的,但这时的自我又没有完全成熟,于是,出现了想独立却又不能完全摆脱依赖性的矛盾。一方面,青年人有了自信心,形成了自主性和自律性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他们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生活,还不能完全独立,这又使他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矛盾状态之中。
他们发现了自我,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性,因此很想充实强化自我,但是往往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们的态度就变成防御性的。之所以如此,也许就因为他们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个方面认识到了自我的劣势、脆弱。为此,他们的行为不稳定,动摇性很大,烦恼严重,陷于剧烈的恐惧与不安之中。如果再遭受到考试竞争等社会压力,就会越来越表现出防御性的态度和行为。防御性行为的一种变相表现,有时候便是对他人的攻击性。就是说,有时候他们的攻击性行为背后不是强大的自我而是一个脆弱的自我。
情感体验的不稳和易怒 由于内心世界的动荡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的感受性和兴奋性增高,所以他们内心情绪的紧张程度一般较高,一个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很强的情绪反应,容易表现出冲动、反抗、粗暴。而且,情绪易变,极为不稳:一会儿沉浸在身体发抖的狂欢中,一会儿又陷入被打败的悲痛里;一会儿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会儿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顿足;一会儿对人满怀热情,一会儿又对人怒不可遏。情绪体验如此强烈和不稳定,是青年心理的又一个特征。
容易发怒是他们情感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们意识到自我,珍视自我,想拼命地保护自我。同时,感受性敏锐,有很强的获得承认的要求。因此,压抑他们自主行为或伤害自尊心的事,对青年来说是难以忍受的,自我被不安所笼罩,就容易产生恐惧和愤怒的情绪。当自我要求不能获得满足时,就表示出更强烈的愤怒。
亲子关系的矛盾和紧张 对自我的发现和与他人对立的姿态,加剧了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的不满。不满情绪的积蓄,会带来怎样的行动呢?一般说来,他们选择的两极是逃避和反抗,逃避的极端形式有时甚至会选择死;反抗的极端形式便是与人为敌以及让人不可理解的各种恶性事件。
这种人际关系特点很容易首先表现在与父母的关系上,使亲子关系陷入矛盾和紧张之中。亲子关系的变化,常常表现为他们不再经常与父母说话,从学校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里,这是心理闭锁的表现。之所以闭锁自己,原因之一是为了获得独立。可是,自我意识发展使他们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之中,使他们既不愿意失去对父母的依赖,又想从父母那里独立出来,因而陷入苦恼之中。这种状况在心理学上有人称之为“心理断乳”。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当然要经历比生理断乳痛苦得多的体验。由于这种苦恼,常常导致了对父母的反抗。正如心理学家施普兰格所说的,青年对父母的反抗是很平常的。由于上述诸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效应,他们对父母的反抗常常表现为攻击性行为,一般的表现是所谓逆反心理,在极个别的情况下,甚至采取极端的形式,从而导致恶性事件。
上述这一切心理特点在高中一二年级表现明显,与女孩相比,在男孩身上的表现往往更为外显而强烈。
当然,这样的心理年龄特征并非必然会酿成悲剧。绝大多数青少年安然度过了这个充满危机的时期。但是在这个案例中,徐某面临着过分大的压力,长期的压抑使这些压力不断积累,直到某一天突然爆发,就引起了冲动性的攻击。
面对高中生的这些心理年龄特征,如果成人特别是父母对他们给予起码的理解,给予恰当的指导,就不会引燃他们躁动失衡的心灵的爆炸,就会使他们严重失衡的心理逐渐获得新的平衡,也就使他们走过生命的躁动季节,走向心灵的真正成熟。绝大多数高中生正是获得了这样的幸运,才平稳地走过了躁动,走向了成熟。
然而,徐某没有这种幸运。他遇上了一个个性心理很不健康的母亲,遇上了一个把对孩子的爱畸变为病态心理的母亲,遇上了一个对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全然不知全然不顾的母亲。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害的。于是,这种有害的心理诱因引爆了一颗剧烈躁动着的心,酿成了一幕现代家庭教育的悲剧。
但愿这幕悲剧留给我们永远的警醒!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首先,要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