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贼?还是主观臆想?

  “疑人偷斧”是《列子》中的一个著名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失一把斧子,却怀疑是邻居儿子所为。于是,他看见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走路姿势像个小偷,脸上表情也像个小偷。总之,举止言谈,没有一样不像偷他斧子的人。但是不久,他在挖地窖时找到了那把丢失的斧子。于是,他再次见到邻居的儿子时,又觉得他的言行神色没有一样像小偷了。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种心理现象——主观意念的干扰。

  主观意念的干扰虽然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但却诠释着个体最为形象化的心理过程。它解释的是,我们的思维如何被自我需求所干扰,并影响客观判断的。在“疑人偷斧”的故事中,丢斧人并没有任何依据证明邻子就是偷自己斧子的人,但是他在焦急找斧子的心态影响下,主观判定自己的斧子被人偷了,并将猜疑的对象直接指向了他身边的人,甚至越看邻居的儿子越像个贼,并将对方的所有行为都解释为行窃之态。

  这种因主观臆断而影响正确判断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容易体现在人际交往上。比如,某天我们在家里找不到某样东西了,可能会习惯性地问家人:“你把我的XX东西放哪儿了?”而不是主动回想是不是自己将它遗失在了某个地方。当对方说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能还会怀疑对方在与自己开玩笑,故意将东西藏了起来。家人越是解释,我们越会怀疑他。对方面有微笑,我们会认为他“不怀好意”;对方面带,我们会解释为他是在掩饰。而在东西找到之后,我们对对方的所有言行又会有了翻新的解读。对方还是原来的那个人,但是我们心中却发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化。可见,有时候,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评判会步入各自内在需求的误区,会被主观臆想所迷惑。

  如果主观意念的干扰只留存于小事情上,它对我们的生活并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生活中常常会有因为主观意念的干扰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某市,曾经发生过一件惊人的残暴杀人案件。警方经过侦破将嫌疑人指向了一个26岁的年轻运动员。所有的证据都对这个年轻人不利,但是年轻的运动员始终不承认自己有罪。然而最终庭审还是判定他是罪犯,并判他终身监禁。直到DNA技术的应用,这个可怜的“罪犯”才最终证明自己是清白的。但是这时,他已经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了。

  陪审员们之所以断定年轻运动员有罪,主要是因为这个运动员性格粗犷。运动员越是激烈地为自己解释,他们就越觉得他就是那个残暴的杀人凶手。而那些模糊的证据也给人们的主观判断提供了机会。真相大白后,就连当时参与审判的人都开始为他的粗犷性格做起了解释。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的主观意念有的时候不仅仅存在于个体的身上,还经常会发生在群体的环境之中。某个人的主观意念一旦影响到他人,从众现象就会发生了。

  生活中,夫妻之间由于相互猜疑而引发的家庭战争,也常常是酿造悲剧的罪魁祸首。一方怀疑另一方有了外遇,于是将对方所有的行为都解释为他(她)移情别恋了。跟踪、查手机记录、监视MSN上的交流内容,搞得不亦乐乎,使原本相爱的两个人不得不选择了分手,弄得大家都痛苦。

  由于,主观意念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给外在的客观现象做出的解释,所以一个现象通常会在不同人身上出现不同的解释。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就是对这种心理表现比较形象化的阐述:“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比如,人们对管理者用工偏见的抱怨,就充分说明管理行为中主观作用的力量。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导者眼中,可能会出现行与不行的天壤差别。

  这是因为,我们在一些事物的判断上,通常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所以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通常只选择那些能满足我们需求的部分信息,而不是严格遵循全面客观的原则。这并不是我们有意为之,而是社会人不容易避免的一种心理误区。

  有的时候,主观意念对我们思维判断的干扰,也会被人所利用。例如著名的“空城计”。诸葛亮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容易受主观意念所影响的特点,而采用了疑兵的战术,从而躲避了一场危机。

  只有通过多角度看问题、减少受暗示性等途径弱化主观意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样才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正常往来,有利于我们健全、健康心理素质。

  链接:《列子•说符》“人有亡鈇者”: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文章来源于,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相关推荐:让早起的婴儿不焦躁的办法

  如果孩子醒得早,应让孩子养成高高兴兴独自卧床的习惯,那么父母该怎么作好呢?  1、比如在孩子的小床上方挂一个有趣的风铃,风铃随着微风轻轻摇动,每当孩子醒来的时候,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在小床边上安―个边缘光滑的镜子,孩子在醒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