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华西心理卫生中心专家李斌博士坐镇本报热线,他擅长的领域是症的治疗。从下午1点半至两点半,短短一个小时,热线不断,往往刚挂了一个电话,还来不及喝水,电话的铃声又再次响起。因为心理咨询的特殊性,每一个热线电话的时间都在10分钟左右。为了能够保证更多读者得到咨询,李博士不得不将咨询时间延长半小时。
“打来电话的人中,有两名已确诊是焦虑症;剩下的人中,都有一定倾向。焦虑症这种病,就好像一样。”李博士打了个比方: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根据人们体质的不同,有些人会自动康复,有些人则必须打针吃药,焦虑症也是这个道理。
案例一
症状:一个人哪儿都不敢去,跨出家门就两腿发软
诊断:场所恐惧
李医生刚刚坐下,何女士便迫不及待地第一个打进热线:“李医生,你到底去了哪儿哦?一年时间没看到过你了!”原来,何女士是李医生的老病号了。去年,李医生去灾区工作了一年,为当地群众做心理治疗。昨日,何女士得知李医生要来本报接热线,她等了一个上午。
“她还是不敢出门,总是怕自己会在陌生的场合晕倒。”经过交谈,李医生了解到,今年30多岁的何女士,已经好几年没有上班了。她每天待在家里,除了外出买东西,她一个人哪儿都不敢去。在家里,她要不就睡觉休息,要不就打理家务。而一跨出家门,她就两腿发软,心里发虚。“这就是社交恐惧症的一种表现,场所恐惧。”李医生介绍,何女士心总是担心,自己去了人多的地方,如果晕倒了怎么办。长久以来,她法消除这种心结,乃至把自己的圈子限制在家里,干脆哪儿都不去。
李博士建议何女士继续服用抗焦虑药物,并希望她能够到医院复诊。如果不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何女士的病情也许会变得更糟糕。
案例二
症状:总感觉和脚趾发痒,时不时揉搓
诊断:有强迫症倾向
某公司职员张先生,打电话进来,透露了一件困扰自己20多年的事情。
打小开始,张先生总觉得手指微微发痒,总是要不停地相互摁、捏,才觉得舒服。如果穿上了鞋子,也要不时用脚尖抵地,或者趾头之间相互揉搓。20多年来,除了打光脚或是穿凉鞋,他每天无时无刻不在重复这些令人费解的动作。有时,他看电影、看书看得入神了,会忘记这个习惯,但只要回过神来了,他就会发觉自己的脚趾依然在动,令他痛苦不堪。新买的袜子,常常是穿不了多久,袜子前端就被抵破了。
“你父母有这些动作吗?”李博士问道。“没有。”“如果不做这些动作,你会不会觉得指头发痛啊什么的?”“不,就是心里总有点什么,总想着要去摁着才舒服。”“你这种就是强迫症倾向。”李医生提醒张先生,要加以重视。如果不治疗和控制,将来可能会表现出其他一些症状。
问卷调查
超7成人有焦虑症症状或倾向
昨日,本报记者在街头和网络上对50名市民开展问卷调查。受访市民的年龄均在30岁~55岁,职业有教师、医生、白领等。数据显示,50名受访者中,一共有36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症状或倾向,占到受访人数的72%。
吴小姐在家已经宅了几个月了,问卷调查第5项“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幸”,她选择了“没有或很少有时间有”;在第7项“我因为、和而苦恼”、第8项“我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第15项“我因为和而苦恼”,她选择的都是“相当多时间有”。她分析,她的痛苦主要来自多次失业和恋爱不顺。
华西心理卫生专家孙学礼表示,“焦虑症”是个医学术语,属于专有名词。而大家普遍理解的“焦虑”是一个形容词。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焦虑,而这种焦虑又在受控范围之内,那就不属于焦虑症范畴了。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人们常说,朋友关系决定人生道路。英国诺丁汉大学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朋友数量还会影响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这一调查。心理学博士理查德-滕尼在调查中发现,拥有少于5位朋友的人幸福感指数仅有40%,拥有5至10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