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习惯之一,就是把自己、他人或者事件进行分类。比如把人分成好人、坏人或者勇士、懦夫等等。这样分类之后,对象就变得清晰起来,可以帮助克服由模糊而引起的,并且可以使相应的行动变得干脆果决。
分类本身就是一种干预和暗示,这会使被分类者处于画地为牢、难以自我突破的状态。例如,一个人在被“分类”为“性格内向”时,就可能为自己回避社交、避免表达的行为找到一个现成的借口。
目前精神卫生机构所使用的症状学诊断标准,就是一种过度分类的系统。实际上,从这个系统诞生之日起,就被很多有识之士诟病。像、、之类的诊断,都是弊大于利。可悲的是,相当多的医生和来访者却都相信这是科学的诊断。
有一次,遇到一个对《易经》很有研究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给我占了一卦,并根据这一卦象对我是一个什么人做了一些说明。我的第一印象是,他说的全部都很准确。但是,仅仅过了几分钟,我就对这些说法产生了怀疑。我试着从反方向说我的特点。我说,你说我是一个腼腆的人,但是有没有可能我其实骨子里是特别大胆“无耻”的呢?这位老先生道行的确了得,短暂的惊异之后回答说:当然,完全有可能。只是这样说来,当初将我“分类”为腼腆之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分类是人在应用了判断、归纳、推理之类的高级大脑功能之后所作出的反应。我们曾经以为,经过这样的“理性”的过程之后,事情会变得更加真实一些。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放弃以上说到的大脑高级运作过程,而直接描述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东西,是一种更加好的方式。举个例子,我听说一个朋友有1000万元存款,然后我只告诉你一个“分类学”的判断说,这个朋友是“富人”。我这样“分类”,是因为我已经把他的存款跟我的存款做过比较了(运行了高级大脑功能)。但是,你却是个有10亿存款的人。所以面对这样的事情,最好的办法是不做穷富的“分类”,而直接说:他有1000万。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19日上午,卫生部召开紧急电视电话会议,通报了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医院因使用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批号为071001)后,有4名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名出生9天新生儿于10月11日死亡。黑龙江省卫生厅19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省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