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超烂 可能是患了“失歌症”

  不能分辨音调的失歌者

  这样的人,在医学上被称为失歌者。失歌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约是4%左右。早在1878年,英国科普作家格兰特·艾伦描述了第一例失歌症者。现在对失歌症的识别主要是依靠问卷形式的评估。

  至于这些人为什么会患上失歌症,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结果,但研究者们认为对于音高的识别障碍可能导致了失歌症,而且这种识别障碍在现实音乐情景下会被放大,进而出现音乐相关[2]。

  和一般的“五音不全”的人不同,失歌者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跑调,而在于根本不知道自己跑调。如果用颜色来类比音高,就像色弱者法分清波长相近的颜色一样,失歌者无法区别出音高相近的音符。他们听力正常,发音亦无异常,言语交流也完全没有问题,但就是对音乐一窍不通,听不懂也唱不来。

  要知道,无论是古典音乐如《土耳其进行曲》还是流行乐如《天黑黑》,绝大部分音乐都是由音高相邻的音符按照一定的节奏组成的。若是察觉不出旋律里的差别,自然也就无法把握整体旋律的整体变化。

  而失歌者跟音乐相关的记忆障碍,表现为即使是已经听过上千次的旋律,在他们听来还是陌生,所以他们很难学习唱歌。另一方面,他们也听不出不和谐的曲调。婴儿对音阶和节拍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大约9个月的婴儿就表现出对连续音阶的喜好。这种能力与后天培养无关,似乎是人大脑的一项特殊的能力,而患了失歌症的人却对连续的音阶无明确偏好。

  分不表音高,分得清语调

  大家都知道,语调有时是可以决定语意的。世界上超过一半的语言可以通过语调来改变语意,特别是汉语、泰语、越南语这些以“语调”出名的语言。比如“去吃饭。”和“去吃饭?”只是结尾语调上的细微差异,表达的意思可是不同的。那失歌症患者能不能区分日常生活用语中这些语调变化带来的语意改变呢?

  早期研究认为,失歌者无法区分相邻1-2个半音的音高,但跟音乐中细腻的音高变化相比,语言中语调的差别要粗糙一些,通常比1-2个半音的音高大许多。所以失歌者是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语气的。不过,最近的研究了这个结论,目前科学家们认为约有30%的失歌症患者同时伴有语调的识别障碍,特别是面对结尾语调的升、降时。毕竟有些失歌症患者要在音高相差达10个半音时才能分辨出不同,就算是应对日常生活也显得有些不足。

  音高:另一个维度的“空间”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在时间和音高两个维度上寻找规律的数学。科学家们大胆推测,或许在大脑里,音高跟空间存在着某些关联。

  2007年发表在《自然》(Nature)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人对音乐中音高部分的处理可能与空间认知能力有关。研究选择了失歌者、普通人、音乐家三组不同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对他们的音乐能力以及空间认知能力进行测定。音乐能力的测定主要依据音乐能力测评量表——蒙特利尔失歌症系列测评,空间认知能力则体现在对立体图形的旋转能力方面(简单点说,就是空间想像力)。

  研究者们发现,失歌者的空间处理能力较其他两组差许多。不过,在被要求同时进行空间处理和音高识别任务时,普通人和音乐家的错误率就会较单独完成一项任务时明显升高,而失歌者则无显著改变。

  研究人员推测,在人的大脑中,空间处理与旋律识别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当同时进行这两项进程时,可能因存在冲突而使得普通人和音乐家的错误率明显升高,而失歌症与空间处理能力受损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以他们单独或是同时进行空间处理和音高识别的错误率没有差别[1]。

文章来源于,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相关推荐:“闷骚”成新女性的魅力表情

时下,闷骚成为女人的魅力表情之一,它以一种蛰伏在面纱后的张扬姿态,维护着女人最纯真的一面,也展露了女人渴望真我流露的另一面。都市表情闷骚成风都市表情闷骚成风白天装扮淑女、行为端庄,夜间也换上低胸晚礼服、化浓妆、趿珠光拖鞋加入到“摇滚女郎”行列;平时讲话细声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