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01/01/2022

专家解答:中国愤青越来越多的原因

  国内涉及到民族事件的报道总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主要人群就是那些愤青,愤青为什么在日益发展强大的中国越来越多?

  如今,在搜索栏中键入“愤青”二字,大约有数以千万计的网页会立刻呈现在你的面前,这还没有算上与“愤青”二字有关的其他衍生词条。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上,“愤青”大概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了。有人因自己是“愤青”而感到自豪,并因此将“愤青”改作“奋青”;也有人将“愤青”头衔专门留给自己厌恶的对象,并将之贬低为“粪青”。

  然而,在“愤青”一词被越来越多网民所使用的同时,却鲜有认真的学术研究告诉我们:被称为“愤青”的这个群体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而“愤青”现象又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情况。最近,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杨丽君博士和郑永年教授终于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通过访谈、调研和分析网络内容等研究手段,清晰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近出版的《当代中国》(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期刊上。

  杨丽君和郑永年认为,“愤青”作为一个群体,其人员构成与行为话语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但当下的媒体报道与学术研究,大多对此认识不足。人们或是将“愤青”简单地等同为民族主义者,或是认为“愤青”只不过是在网络上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然而,通过对包括“反CNN运动”、“韩寒现象”和“69圣战”等一系列网络热门事件进行剖析,杨丽君和郑永年却发现:

  自称或者被称为“愤青”的这些人,其实是由三个差异极大的群体构成的。

  杨丽君和郑永年将第一个群体称为“民族主义型愤青”,这个群体是2008年反对CNN等西方媒体对华不实报道的主要力量。他们大多是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或者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国内青年。这类网民所愤怒的对象,主要是外国媒体及其他与国家事务有关的机构,他们对国际形势的关切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国内情况的关注。虽然这些网民常被指责与政府站得过近,但他们的愤怒往往出于自身,而他们过分高涨的民族主义热忱,也未必是政府所真正希望看到的。在外国媒体对中国“愤青”进行报道时,他们所说的“愤青”一般意指这类网民。

  第二个群体被称为“批判中国型愤青”,这个群体主要由对社会现状不满的青年人构成,他们更关注国内情况,热衷于讨论社会问题,并且对自己所不满的现象进行批判。杨丽君和郑永年认为,虽然这个群体所使用的刺耳词汇和语句,常会被作为管控的对象,但只要他们没有过激的举动,政府一般也不会对他们进行干预。而韩寒是“批判中国型愤青”群体的代表人物,但媒体对他的关注,主要还是在于他身上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和娱乐精神。

  最后一个群体被称为“忿怒发泄型愤青”,包括网络黑客、游戏发烧友,以及其他许多处于高度社会压力下的人们。他们因为自身所面临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环境而充满忿怒,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都可能成为触发他们发泄不满情绪的扳机。这个群体很容易发起或参与到突发性的网络集体行动中,他们的行动虽然在网上可能有很强的短期影响力和知名度,但一般并不会成为正规媒体的报导对象。

  不过,杨丽君和郑永年也发现,虽然以上三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它们之所以都会被置于“愤青”这个标签之下进行讨论,是因为这些群体的成员也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共同特质。

  首先,三个群体都善于使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精通互联网技术。第二,每个群体中几乎都同时包含生活在国内与海外的中国人。第三,每个群体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互联网,而互联网似乎也是他们活动的主要舞台;即便是“愤青”之间的线下活动,往往也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组织的。最后,每个“愤青”群体所关注的重点虽然不同,但他们往往都对国内的社会现状持有批判态度。

  那么,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成为“愤青”呢?

  杨丽君和郑永年认为,这个现象反映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和快速变革的中国社会,迅猛而剧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剧烈转型的过程中,一些与许多人都密切相关的矛盾和问题,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当人们开始体验和对比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时,难免出现不安、不解和不快;而这些情绪在高度生活压力的情况下,很容易发酵为不满和愤怒。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恰好给人们提供了表达的机会;于是,许多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不仅自己成为了“愤青”,也吸引或者刺激着许多类似的青年人加入这个群体。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如何可以让你的工作充满乐趣

  我最常问职场人的一句话就是:“你的工作好玩吗?”大部分人的第一个反应是不解:“工作就是工作嘛,又不是游戏,哪来好不好玩的!”要不,就直接回答:“一点也不好玩!”呵呵!仔细追问下去,他们觉得工作千篇一律,一点都不有趣,而在听到“乐在工作”的概念时,总会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