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症 · 11/10/2021

为什么疑病症是老年人易患的心理疾病

疑病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怀疑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或是断定自己已经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患有疑病症的老年人性格上都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孤僻、内向,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化十分关注,以及过分自恋等。疑病症的发生,与老年人的以往经历也有一定关系,比如目睹亲友死于某种严重的疾病,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行为等等。当然,疑病症也可能是抑郁症的先兆,或确实潜伏着某种躯体疾病,需要加以注意排除。

有位65岁的陈大妈,有一天突然胸闷、心悸、大口喘息,似有濒死之感,大声呼喊“我要死了”。家人闻声赶至,见她满头大汗,浑身发抖,面色苍白,急打120电话,由救护车送至大医院,经医师体格检查,除血压偏高、心跳较快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心电图与血常规、血生化常规也均属正常范围,但病人自感危在旦夕,痛苦万分。医师就予以对症处理,病人很快安静,好转回家。自此之后患者常失眠,有莫名的紧张、恐怖、心烦意乱,时有大祸临头感或捶胸顿足现象,甚至惶惶不可终日,并且时隔数天又因上述“濒死”症状发作而去医院急诊。经各值班医师检查仍未发现阳性体征,医师就建议患者去心理科就诊。经心理医师检查,确诊为“疑病症”。

疑病症患者平时往往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以至于身体功能任何微小的变动,如心跳稍快或稍慢、腹泻等,都会引起注意,并不自觉地夸大或曲解,作为患严重疾病的证据。与此同时,会感到明显的不适或严重不安,但与其实际的健康状况不相符合。疑病症患者常反复到医院就诊,迫切希望通过检查明确诊断,并要求治疗。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结果常常不能消除患者固有的成见,他们对医生的解释常常毫无理由地拒绝相信,并感到失望。

疑病症的心理障碍具有两种表现,一为疑病感觉,常常感觉身体某部位不适,进而疑病,或过分地关注。患者的描述含糊不清,部位不恒定。但另一些患者的描述形象逼真,生动具体,自认为患有某种疾病,要求做各种检查,要医生同情他。尽管检查结果正常,但自认为检查有误。于是患者担心忧虑,整日惶惶不安,苦恼,焦虑。

疼痛是该病最常见的症状,约有2/3的患者有疼痛感觉,常见部位为头部、下腰或右髂窝。这种疼痛患者描述不清,有时甚至诉全身痛,但查无实据。患者常四处求医,辗转于内外各科,毫无结果,最后才到心理科或精神科。躯体症状表现多样而广泛,涉及身体许多不同区域,如口内有一种特殊味道,恶心,吞咽困难,返酸,胀气,腹痛,心悸,左侧胸痛,呼吸困难,担心血压升高,等等。

有些患者疑有五官不正,特别是鼻子、耳朵及乳房形状异样,还有自诉体臭或出汗等。此病往往因一些社会心理因素所诱发,如工作压力过重,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少安全感等。有一部分病人系医源性的。如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医生作出诊断不确切,反复令病人做某种检查,则易造成病人产生怀疑患有某种疾病的信念。有一部分病人在躯体产生疾病之后,通过自我暗示或联想而疑病。易感个性的人易患疑病症,他们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关注,办事追求十全十美。

治疗的重点是医生耐心细致地解释其所怀疑疾病的不可能性,同时,采用心理学量表分析患者的个性结构,使患者有的放矢地批判、改造、塑造自己的个性。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则需要给予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辅助治疗。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疑病症治疗原则

治疗疑病症,通常以心理治疗为主,一般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治疗可结合使用。由于疑病症的产生除了与其性格基础有关外,还可能有心理社会等综合性因素。一般人在受刺激后,往往会通过言语或情感将内心不良的情绪发泄出来,如痛哭一场或亲友一番恳切宽慰的言谈都可使情绪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