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 01/08/2022

超过六成职业人常抱怨工作 职场怎样调节心理压力

每个人都梦想自己将来的房子是雄伟的、壮观的,都期待自己将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那么,我们不妨想一下,自己的未来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尽我们最大的想象力,梦想我们一生能取得的最大成绩,感觉最幸福、最成功的生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三年、五年之后,我们每个人会在哪个位置上?那个时候,我们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的职位是否会得到提升?你的薪水是否有可能翻番?或者,你自己在创业做老板?还是,你在现在的位置上原封未动,什么都没有改变?或者,差一点的,你被现在的企业开除了,而你又找不到工作?

超过六成职业人经常抱怨工作

问:有调查显示,超过六成职场人表示自己一天抱怨次数在1—5次之间,具体比例为65.7%,也有4.8%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在20次以上。很多职场人认为,抱怨本身是一种发泄的渠道,并没有对自己的长期工作、生活状态产生负面影响。请问,抱怨是一种心理疾病吗?它有没有负面作用?

答:抱怨是人们的一种情绪表现或发泄渠道,其产生有深刻的心理因素: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面临困难或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不良反应;二是当某种需求和愿望被压抑,得不到满足,因而以抱怨作为宣泄的渠道;三是遭受某种人际关系或职场工作上的沉重压力,抱怨就成为一种减压的方式;四是由个人不良情绪或病态人格造成的。

抱怨若流露于他人,常常会损坏人际关系。抱怨若对着自己,将会使自己的情绪消沉,长此以往,可能成为罹患症的导火线。有位哲人曾说过:抱怨过去的困苦,将导致未来的困苦。所以,抱怨是一种病态的情绪表现,在职场中具有杀伤作用。

职场怎样调节心理压力

工作:摸透规则别抱怨

尽管国企的福利不错,但小林不是抱怨领导无能,就是抱怨同事无法配合好他。他总觉得自己这颗“金子”被埋没了,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早没了工作激情。

对策:爱抱怨的人,被网友称为“职场幽怨族”,其根源是不适应。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岗位不适合;二是职场规则不适应;三是能力不适应,产生自卑心理。如果是因为岗位不合适,譬如让内向的人做销售,建议最好申请调换岗位。实际上,更多的人是因为没有把握职场规则而心生不满,这些规则包括显规则和潜规则。前者指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后者则是一些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则等,只有摸透了,才能让你如鱼得水。因此,了解潜规则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找有经验的老员工、“人生导师”请教。最后,如果因为能力不够产生的压力,那只能认真查找不足、多充电。总之,抱怨如同一块臭烘烘的裹脚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与其抱怨,不如快改变。

家庭:少跟孩子硬碰硬

“我快要被逼疯了!”潘羽诉说着,“女儿才3岁,就已经闹翻天了!叫她睡觉偏要玩玩具,叫她吃饭偏要吃水果。就是不听你的话!”

对策:在中国家长眼中,似乎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但为什么孩子一定要对大人言听计从呢?其实,孩子不听话,更多的是家长的原因。家有儿女,技巧很重要。第一,做选择题而不是判断题。比如“你吃葡萄吗”只有吃或不吃两个选择,容易引发逆反心理;而“你吃点什么水果?西瓜、桃子、葡萄还是别的?”这种开放式的提问则刺激了孩子的主动性。第二,别当“教导主任”。要平等地与孩子交流,由孩子自己做决定,从旁给予建议和提醒,而不是“硬碰硬”地强制要求。第三,不要姑息不良行为。违反“原则”的事情,家长要“斗争”到底。比如,孩子通过满地打滚想要得到某个玩具时,一旦满足了,他就会知道这招管用,以后还这样。

人际:勤于沟通不攀比

老刘工作兢兢业业,职位却一直没有提升。他将这一切归咎于自己不会“拍马屁”,他不仅从不主动与领导沟通,而且对每一个亲近领导的人充满仇视,心里骂着:“只会溜须拍马!”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拥抱让孩子心理素质好

受访专家:庄文浩,美国太平洋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思维与情商研究专家,美国催眠协会(abh)认可的催眠导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行动的孩子健康得多。 人慢慢长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亲昵行为会减少,特别是中国孩子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