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 01/08/2022

爱情反讽笔记

  “谈论爱情的时刻,通常是爱情从身边溜走的时候。”

  一

  爱情是反色情,它基于保存能量的根本动机,爱情由发生学观点来看,是从反禁忌开始的。它试图逃脱“乱伦禁忌”以及其他一些婚姻亲等禁忌制度强加在个体身上的“工具”命运。它自以为巧妙地总是选择那些差异较大、距离较远的对象,它以为其中隐含的“不可能性”可以帮助它逃脱不断消耗身体能量的人类命运。

${FDPageBreak}

  二

  最原始的爱情是从乱伦开始的,一些极其古老的神话传说里对此有所记载。它们所造成的残酷后果让人触目惊心。俄狄浦斯的双眼被戳瞎了。戳瞎,其中的喻意是相当深刻的。因为爱情正是“看”的结果。动物发情的时候采用嗅觉,爱情就故意选择另外一种感官能力,中国古代婚礼用盖布遮挡女性的视线,其用意相当“高远”,因为爱情原本就是反对婚姻这种制度化的色情形式的。但爱情无法逃脱身体有限感官能力的束缚,它所采用的“看”的能力却恰恰是现代人种群用来传递色情欲念的重要手段。日后爱情再次试图逃脱这种束缚,它宣称来自于另一种“第六感觉”。到底有没有第六感觉?

  三

  正因为爱情采用了与色情相同的感官手段,所以有必要对一些可疑的“爱情”加以澄清。“爱情”以保存能量为目标,色情总是指向能量的消耗。有些“色情”以貌似“爱情”的形象呈现,而当“爱情”因为无法抵御能量过度累积而造成的对自身的戕害性压迫时,如影随形附着在其背后的“色情”总是会趁机阴险地冒出头来。

  四

  有一些更为巧妙的伪爱情形式。在米兰·昆德拉笔下,托马斯基于由“种群意识”营造而成的虚幻的“同情”假象,对特丽莎那种以“保护对方身体能量”的面貌而呈现的“爱情”,最终无法逃脱“色情”的腐蚀性入侵;其被保护的对象,特丽莎,也因过度累积于身体内的那种必须被消耗而无法被消耗的能量,而趋向于毁灭。(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五

  托马斯的自私在于他的以“保存自身能量”的本来目的却以“保存对方能量”的面目出现。但大多数爱情仍然毫不掩饰地以“保存自身能量”的方式呈现。他们故意制造距离,为了避免诱发能量的溢出,他们用书信(当代条件下甚至可以用光纤)来传递信息,他们甚至在心理上制造一种“屏蔽”,以至于暂时分开的恋人们往往宣称想象不出对方的容貌,以此来巧妙规避形象的诱惑。

  六

  观察者不应该忽略那些爱上一个病人的奇特例子。也不应该忘记德瑞那夫人是在于连被判死刑后真正感受到无拘无束的爱情的,玛格丽特小姐更是在抱着于连头颅的时候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爱情,她们在此情况下才真正感到能量的无比安全处境。于连本身的情况是在另一种具有“不可能性”的条件下发生的:他选择了不同等级的恋人。他的毁灭本质上在于最终不可避免的色情化结果。(见《红与黑》)

${FDPageBreak}

  七

  那些爱上“茶花女”的“卖油郎”们以及那些爱上“卡萨诺瓦”的良家妇女们则出于一种显然的误解,他们错误地以为一个可以在任何异性身上消耗其能量的恋人,对自身是相当安全的,事实证明那并不安全。

  八

  还是回过头来观察一下情人们的“目光”吧,“在茫茫人海中,”他/她说,“我看见了她/他”。这句话暗示了一种必然性,似乎在冥冥中有什么东西注定了他们相遇。然而,实际上并不存在那种必然性。他看到了她,只是因为他早已准备看到她。当他睁开原本一直紧闭的眼睛,或者当他故意违反某种制约他的法则、禁忌,把目光从原本不得不投射的方向上转开时,她正好站在那里。有一个声音在他内心呼唤,阻止他成为制度化色情的能量消耗工具,正当此时,她站在他转过头去的方向上。

  九

  视线,似乎具有比光纤更神奇的传导特性,它以一种虚拟的方式传递“能量”,“他/她的目光让我感到浑身,”他们说。这让他们有一种能量得到补充的幻觉,这种幻觉驱使他们投身到一场无望的追逐中。有时候这根传递幻觉之线会在瞬间被打断,“他刚刚看那女人的眼神真让人讨厌”,“他的枕头底下居然有一本色情画报”。当事人从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忽然发现那同样的“目光”竟同样适用于“色情”,本能地,她隐约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

  十

  中古以前,人们并不认为眼睛只是被动的光学反射接受体,古代观念认为眼睛像灯塔一样向外界放光(就像柏拉图论述的那样),你凝视一双邪眼,就吸取了某种阴险的能量,如果那是一双热恋情人的眼睛,你就会充满新生般的力量。如果是那样,那么爱情最好的部分岂不就在远隔一段距离而四目交错的那些瞬间?那是爱情最健康的阶段,情人们感到自己无比强壮、新鲜,像是一个新人。保持一段距离,这点尤为重要,情人们似乎天生懂得关于“视觉距离”的游戏,他们享受其中,直到一些完全出于偶然的事件迫使他们接近、触摸。这种偶然事件往往是其中的一方因为某种原因突然从视觉距离中消失。

  十一

  我喜欢萨冈的小说里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游离的想法,就像法国导演们都喜欢时不时来一点的那些纯粹出于下意识的镜头。《某种微笑》的开头,女主人公“我”倚在唱机旁,瞅着唱片缓缓升起,几乎像一张脸颊似的温柔地斜贴上唱针(这段描述神秘地给予我强烈的亲切感)。小说接着说:“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被一种强烈的幸福感攫住了,”注意,接下来:“全身都预感到自己总有一天会香消玉殒。”

  以后作者会慢慢告诉大家,“我”的确是一个需要很多“爱情”的少女,但那个男友“贝特朗”只懂得上床。我们且不要用心理分析派的那套办法来分析“唱针”和“唱盘”的喻意,萨冈的这位讨人喜欢的女主角明明是在担心她将被耗尽能量,她此时的“幸福感”,的确是一种反讽:她在“此在”,强烈地感觉到未来她将会香消玉殒,她既然清醒地预感到那个结果——假如她保持现状任其发展,当然要为之庆幸。

  她需要的只是能带给她“能量幻觉”的“爱情”,但她的男友给予她的是不断消耗能量的“上床”,读者接下来会看到女主人公说:“在某种意义上说,通过信函建立起爱情上的默契是相当符合我的个性的。”——信函,她正准备逃脱做一个色情工具的命运。

${FDPageBreak}

  十二

  爱情起于逃离“色情”宿命的愿望,逻辑地说,“禁欲”才是实现“爱情”的唯一方式,的确有人以禁欲来实现对上帝之“爱”。但色情早就以“乱伦禁忌”和“婚姻亲等”的名义被制度化,这样一来,不受约束的极度色情(无限滥交)实际上也成了一个乌托邦。它很少(几乎不)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想起齐泽克关于色情电影是一种“天真的”、“最乌托邦的”的文体的论述)。

  由此,爱情的任务被转变为对那种“制度”的逃离。它不愿意成为“族群和亲”的色情赠礼,逃离这种成为制度化色情工具的命运成为爱情的紧迫任务。

  但爱情出于人的畸形色情基因本性,再次把这种“逃离”化约为“我不愿意嫁给A,我喜欢B”的简单陈述。这种“二中选一”的表述往往造成这样一种结果:“嫁给A”的命令越迫切,越使与B上床的可能性增大(一些老于世故的家长懂得如何使“嫁给A”的命令用一种更为潜移默化的方式来灌输)。

  爱情就是这样越试图逃离色情,却越轻易地堕入色情。爱情以一种悖论的方式丧失了它的现实性。(注:齐泽克,斯洛文尼亚社会学家、哲学家与文化批评家)

  十三

  爱情虽然丧失了它的现实性,但这种现实性的丧失是在时间的完全展开中完成的,在回溯中仍保存着一种“创伤性的记忆”,这种“创伤性记忆”构成被“叙述”的对象。爱情在丧失其现实性的同时,却获得了它的“可叙述性”(“谈论爱情的时刻,通常是爱情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这种被叙述的爱情“产品”一旦被投入色情化的世界市场,立即锁定女性和那些“女性化的”男性(她/他们在色情化的市场中被严重压制)作为其消费主体,它们在特定群体内引起“共振”,被“复制”、被“再叙述”,当且仅当“爱情”完全丧失其现实性之后,它却奇迹般在“文本”中重生。爱情是永恒的文学主题,当且仅当它永远只是一个“文学主题”。

  十四

  曹雪芹最大的隐喻是他在写到八十回就戛然而止,那是“爱情”的最圆满结局,任何续写的努力都将是“色情”的,或者说是“色情”的一次入侵。

  十五

  爱情必然蜕变为色情的原因在于:我爱“你”,但我不是爱你,我所爱的,是在你体内但不是你的“某物”——something in you more than yourself(齐泽克),我从你的眼眸内、从你的面孔/面具下面看到“它”的存在,我知道“它”能给予我能量,所以我不得不把你打碎,以此寻找在你体内的“某物”。我必须用“色情”来“消耗”你,直至你完全瓦解,暴露出内在于你的那个“某物”。

${FDPageBreak}

  十六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一夜情后 我迷上他他厌倦我

  来到卡布奇诺,我一眼就认出她来,她坐在那里抽烟,用落寞的眼神扫视着来这里的每一个人,如同一个审判者。她说你看到我的烟了吗?我说看到了,烟不是好东西,要离它越远越好。她笑了,如深秋的月亮一样冷寂。她说她喜欢抽烟,她要把一个人的名字写在烟上,抽进肺里,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