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我就发现自己有自言自语的毛病。例如老师在讲台上提问,无论我是否被点到名,都会不由自主地出声回答,因此被有些人嘲笑“爱出风头”。在图书馆,大家都安静地看书,而我有时脑子正在想某个问题,想着想着,不自觉地嘴就动了起来,接着开始喃喃自语,两三句话居然声情并茂地从嘴里咕噜出来了,往往使一旁的同学面面相觑。所以,又有些人说我“头脑有问题”。
工作以后,我这个毛病似乎发作得更频繁了。有同事说我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要我闭上嘴,我答应着,却又改不了。今天领导为这事训斥我了,我该怎么办?我会这样自己说话给自己听,是神经太紧张造成的吗?除了嚼口香糖或在嘴里叼支笔,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防止自言自语呢?
专家解答:
出声思考是辅助思考的一种方式,这应该不是什么心理疾病,所以不必太着急。不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由于思维能力发展不充分,使用出声思考的方式比较多。比如孩子刚刚开始学算术加法,做计算题时,往往需要边说边算,通过外在的出声语言辅助大脑的思考。随着个体不断成长,思维能力提高,孩子慢慢学会使用内在语言,也就不用出声,而是在心里“读”了。比如阅读和背诵课文,就可以通过默读的方式进行。
当然,如果是背诵,出声背记的效果要好于默读。因为,出声背记时利用了听力作为记忆线索,而不仅是视觉线索。有些年龄大的学生在计算时也喜欢轻声读出题目,以帮助自己处理重点信息,加强思维效果。所以,自言自语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在某些群体环境中,比如教室、图书馆、办公室等需要安静的场所,如果出声较大,就会影响其他人,使有些人不满。
思维负荷大时,为了提高效率,确实有可能让人不由自主地采用出声思考。不过,这更多的还是与个人一贯的行为习惯有关。也就是说,出声思考是长期的行为习惯,而不出声思考是可以慢慢养成的行为习惯。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问“除了嚼口香糖或在嘴里叼支笔,还有什么好方法”,我觉得嚼口香糖或叼笔确实是比较简便易行、消除出声思考行为的好办法——嘴里有东西,发声不便,就强迫自己默默思考。
不出声思考需要坚持一段时间甚至是相当长的时间,因为一个旧习惯的消除和新习惯的养成都是需要时间的。此外,还可戴口罩或在办公桌显而易见的地方写提示标志等,随时提醒自己。如果你的工作环境确实不允许出声思考而需要安静,用这些简单的方法坚持一段时间,相信情况会逐步改善。
阅读推荐: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倾诉人:小海 年龄:25岁 对小海的采访结束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小海当时懂一些生理方面的知识,知道那个男人对他所做的事情是一种侵犯时,他就不会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痛苦挣扎。 我在做倾诉版面的同时,还负责另外一块版面———成长版,主题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