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出意外,一个女人一生之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要在婚姻生活中度过,因此对一个女人而言,为人妻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为人女,为人母。“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也是为什么女人要比男人更重视婚姻的质量。一个女人从小就被父母言传身教要当一个淑女,一旦嫁人就要学会做一个贤妻,如果做了母亲还应当是良母,淑女、贤妻、良母几乎贯穿了一个中国女人的一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概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国的男人虽然在情场上愿意跟美女过招,但在娶妻这个关键问题上普遍还是对淑女一往情深。淑女往往意味着良好的家教和美好的贤德。既然情投意合两情相悦,接下来这日子应当过得舒心和惬意,可偏偏淑女们却似乎总是“遇人不淑”。
淑女们嫁为人妇后一心相夫教子,想做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她们贤良淑德忍辱负重,她们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结果呢?不仅未曾换来丈夫任何的心存感激和怜香惜玉,反倒成了对方审美和移情别恋的根源。
一位被千万富翁休掉的原配夫人对我说,三十年前,她是大学毕业的局长千金,人见人爱,她老公只不过是高小毕业的普通工人,一所有。凭着这份爱,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婚后,两人一起白手起家。老公发达前,她是老婆兼秘书,里里外外、吃喝拉撒,全都大包大揽,甚至还帮着老公出门应酬,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回家;老公发达后,就改成秘书兼老婆了,无私奉献的结果就是被无情抛弃。
显然,这是一出“羊爱上狼”的悲剧,在这场婚姻中,她只是个盲目的付出者,一只低眉顺眼的温顺羔羊。她不懂得婚姻需要彼此对等的付出,她只知道一味地迎合丈夫的需求,甚至替他应酬,帮他喝酒。当一个女人甘做鱼肉,就不要怪人家是刀俎了。在节目现场,我毫不客气地指出:你对丈夫的殷勤周到,你对家庭的全情投入,他其实并不领情,因为你的付出已经严重超出了妻子的底线,而更多是像个母亲在抚养一个娇纵的儿子。
夫妻关系需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要心知肚明,如果你毫无原则,他也不会尊重你。最后,在时光的催逼下,你由“公主”变成“保姆”,他却从“奴隶”到了“将军”;当你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之时,他却倒进了别的女人的卧房,此时,你若干年的贤惠、辛劳在他和“小三儿”打情骂俏的笑声中早已灰飞烟灭。这就是淑女的悲哀,这就是贤妻良母的悲剧所在。
为什么如今陈世美越来越多?某种程度上也是给惯出来的。埋头做贤妻的结果就是被丈夫“嫌弃”。一个女作家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女人一贤惠,婚姻准完蛋,什么贤妻良母,说得好听!不就是一‘老妈子’吗,哪个男人会对‘老妈子’有性冲动?!”
女作家的话显然有点偏激,贤妻良母并不等于老妈子,但她至少提醒了一点:女人在婚姻中的付出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底线的。如果超出了这个底线,你就会患上“良家妇女综合征”。
母性的无休止放大导致了“良家妇女综合征”
妻子对丈夫太好,过于迁就丈夫忍让丈夫,丈夫反而不会去珍惜,甚至会把自己当成颐指气使的老爷,把你看成呼来喝去的女仆,最后你们的关系就成了《雷雨》中周朴园和鲁妈的翻版。这就是所谓的良家妇女综合征。
前几年,有部电视剧风靡一时,叫“中国式离婚”。里面蒋雯丽扮演的妻子为了成就丈夫的伟业,辞去了小学教师的工作,一心一意在家相夫教子。结果呢,陈道明扮演的丈夫并不感恩戴德,反倒有点儿嫌弃她,厌烦她。妻子在他上班时间打来电话,他要么敷衍,要么不接。单位年终时搞舞会,同事们高高兴兴都带着另一半出席了,他却谎称妻子有事来不了,其实是嫌她像个“黄脸婆”,登不了大雅之堂。很明显,蒋雯丽扮演的妻子患上了“良家妇女综合征”。
“良家妇女综合征”的核心问题出在母性的无休止放大上。这跟自古以来中国女人过分强调母性的包容和伟大有关。
从心理角度来分析,女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三十岁之前的女人多数是“女儿性”占据,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实际上还是女孩)娇嫩、柔弱,对父亲、对成熟的男人有一种天生的依赖感;三十岁以后的女人则随着适婚年龄的临近,“母性”的情怀开始发扬光大,这时候的女人开始懂得体贴和关爱他人,对孩子,对一切弱小的东西都会不自觉地散发出一种母性的光辉。
中国的传统女性却略有不同,她们往往在没结婚之前就表现出很强的母性,比如对幼小的弟妹,或者对鳏居的父亲,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扮演起母亲的角色,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淑女风范。这样的淑女,结婚以后,都会是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甚至对于自己的丈夫也往往给予母亲般的关怀和照顾。这种心理一半来自女人的天性,一半则是她们母亲的言传身教。在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中国的女性做妻子往往做得很压抑,做母亲却做得很崇高。跟丈夫的关系很疏远,跟儿女倒很亲密,在丈夫面前不像娇妻,更像慈母,在这种家庭氛围耳濡目染下的中国男人,很难成为“贤夫良父”,而多半是“浪子顽童”。难怪有人会说,中国旧式的夫妻关系,恰如一个骄横的儿子和一个温柔的母亲。
所以,中国的淑女小姐们,一见到落难的公子、落魄的书生,要么顿起搭救之心,要么慷慨解囊、急公好义,她们往往连身份也不顾,脸面也不要,家规也不怕,礼教也不守,一心甘当这些可怜男人的保护神和铺路石,难怪落难公子被多情小姐搭救的故事,在中国的话本小说和戏曲舞台上屡见不鲜,广泛流传,久演不衰,大受欢迎。从这里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是英雄救美女,东方则是小姐救公子。后者本质上则是一个母亲去帮一个儿子,结果呢,儿子全被惯成了“二世祖”!
这种“母性的无休止放大”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伟大,说到底还是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作祟。
自古,母以子贵,女人一出嫁,生儿子便成了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如果头胎生了个女儿,那还得继续往下生,直到生出个儿子为止。频繁的生育使得她们过早地衰老,所以古有“女子三十而色衰”的说法。既然当了妈妈就要学做良母,这也同时意味着仪表、风范、榜样和楷模,于是,她们必须端庄起来,以免在儿女面前不像样子,不成体统。
本来,一个正常的小女人都喜欢在丈夫面前撒撒娇发个嗲,但这显然不符合良母的形象,世上只有撒娇的孩子,哪有撒娇的母亲?没法子,为了当个好妈妈,女人只好压抑自己的儿女之情,久而久之,贤妻良母中贤妻的成分越来越淡化,良母反倒进一步强化了,最后,不仅在儿女面前是良母,在丈夫面前不知不觉也成了另一个“妈”。比如那篇千古传诵的范文《乐羊子妻》中劝丈夫好好学习、不要半途而废的贤妻,那种苦口婆心,那种言传身教,怎么看都更像乐羊子的老妈,而不太像他的老婆。
这里要多说两句,中国的家庭关系一直不太和谐恐怕与这种“母性的无休止放大”有关。在西方,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中国则是母子关系大都超过夫妻关系,搞得甚至夫妻关系也像母子关系,再往下发展就成大老爷跟老妈子的关系了!由于母以子贵的特殊历史渊源,母亲往往在儿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她跟儿子之间的亲密一方面导致儿子普遍“恋母”,另一方面也让未来的儿媳很不适应,让她觉得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不如他的母亲,而也会对这个中途闯进来的第三者怀有戒心,所以中国的婆媳关系普遍紧张。而妻子一旦跟婆婆处不来,就跟丈夫诉苦,丈夫呢,由于自小在母亲的羽翼下长大,遇到这类家庭纠纷很自然会倒向母亲一边,妻子在备受冷落之余只好靠生儿子来重新争夺家庭的领导权,将来儿子出世后,她又把对丈夫的感情转移到儿子身上,从而导致下一代母子亲密、婆媳紧张的悲剧循环上演。
女人过分“贤惠”会把男人逼到不负责任的地步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1.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就闭嘴不言。 初出茅庐,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不要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不要雨天烦打伞,不带伞又怕淋雨,处处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记住,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 2. 每个人都有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