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虽然是个新鲜事物,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了民众的时间,不仅是年轻人,就连50、60后也纷纷装上微信,方便与孩子联系。但是,老爸老妈们转发的信息,有些都带有这样的字眼:“太可怕了”、“太恐怖了”、“看的人都转了”、“紧急通知”……
还记得前天我们发起了一个投票吗?你的朋友圈究竟是哪种呢?让小编没想到的是,除了天天刷屏的微商,父母热衷转发谣言竟然是朋友圈中常见现象第二名,天天做科普的小编感到好桑心,说服父母勿信谣言也很难有木有!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父母们的心理吧!
长辈们接触网络通常比较晚,对网上的一些内容也缺乏辨别能力和专业的判断,不管真假,转出去再说,于是就成了谣言的“无意识传播者”。在转发信息的时候,长辈们不知道那是谣言,也没有打电话给内容中提及的所谓“国家公安部”、“中央电视台”等权威机构核实。他们仅仅以“为家人朋友好”为出发点,那么,这些善良的老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传播网络谣言呢?
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玩微信的老人是属于“不服老”类型的。与人过四十会发生“中年危机”一样,随着岁月流逝,人进入60岁以后,也成为了传统观念中的“老人”了。此时的父母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丧失感,就是觉得一切都已经“近黄昏”了。还有一种是毕生发展观,发现退休以后的生活依然可以精彩,会主动享受“夕阳无限好”的乐趣。这两种观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可以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玩微信的老人多是后一种类型,他们不服老,愿意接纳新鲜事物,去跟随时代脚步。中老年人向往的是一种存在感和认同感,他们希望被关注,重视健康,又渴望保护子女,这也是他们喜欢刷这类消息的原因。
从情感需要来讲,父母需要归属感。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各种需要的,而这些需要是有层次的,最底层的是生理需要和对安全的需要,对于健康的老人来说,这两点都是满足的。而接下来就是爱和归属的需要。父母那辈人身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动荡,缺乏归属感,这会让老人们感到无所适从。虽然如此,人的本性是需要一个圈子的,而且,还要在圈子里有自己的声音,有一定的地位,这就是归属感。流言则以骇人的标题,吸引了很多人来点击,老人家也就以此来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和被关注。
从社会性来讲,谣言可以满足人的亲和动机。亲和动机的意思就是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协作并且保持友好。人之所以是一种社会动物,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生存的根本。网络流言都是告诉了你一些“惊天”的秘密,我把这个秘密分享给你,不管真假,都是我的一份心意,而且很多流言都写着“看的人都转了”,如果我不转,岂不是辜负了你?如果你不看,岂不是辜负了我?我转了,你看了,你赞了,甚至你评论了,你我的连接从此达成。虽然有些老友可能不常相见,但是,网络把大家连接在一起,保持这份联系,给人的感觉固然是极好的,而分享的内容,则不再重要。
从众心理。从个体来看,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会更好适应这个社会,适应周围的人,这是人的本能。在父母的眼里,网络上的这条信息,毕竟传播量很大,毕竟“看过的人都转了”,这不是主流是什么?想必好多老伙计也都看过了,如果他们谈论起此事,我不知道,那多囧啊,干脆采取主动,分享个话题,跟老朋友有话题来聊。而且,跟年轻人也有一个共同话题了,再也不会被叹“有代沟”了,他们愿意投身“主流”。而网络谣言,给了他们一个从众的切入点。
如果爸爸妈妈分享的这些内容困扰到了你,我们该如何去帮助他们不再转发呢?
最重要的一招,就是——陪伴!
儿女的陪伴可以弥补以上列举的父母的种种心理需要。但陪伴是有技巧的:
1、陪伴不一定是天天见面,而是让父母从感情上觉得你是惦记着他们的。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可能情绪有波动,可能时间很紧迫,让我们不愿意或者没时间跟父母交流。网络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好的平台,让父母的世界从“流言”改为“留言”。坐公交的时候告诉爸妈“路上好堵啊,不过我正好可以趁这个时间跟您说说话”,吃饭后可以跟父母讲“中午跟同事去吃了工作餐,其实好想念妈妈做的面啊”,短短一两句话,就可以给父母一整天的温情。
2、陪伴可以只讲述事实,不要指责。千万不要用“看您,又转发这些东西”或者用更苛责的语言对待父母,这会使得本来就无力感超强的老人感到更加失落。此时的沟通技巧就是,只讲事实,“妈妈,我今天看了您转发的一个消息,其实啊……”,这样表达出对父母的关注,她就会非常高兴。我们把流言里的内容给父母再重复一遍,她自己就会觉得荒唐或者可笑,有的可能稍加解释,即便是面对“顽固不化”的老人,也不要着急甚至叫嚷,那样只能把父母推到流言的漩涡里。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我和凤芝是由别人介绍认识的。我们的关系建立得非常顺畅。交往了半年,家里就催我们把婚事办了。我当然全身心期待,但当我征求凤芝的意见,她却显得很迟疑。我问她有什么顾虑,她又摇头否定。我发现,凤芝好像有难言之隐。 一天,凤芝到我家玩儿。夜深了,她准备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