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 01/11/2022

心理揭秘:遗传性性吸引真的存在吗?

  最近身边总是发生奇妙的事情,近日美国有位名叫米斯蒂·阿特金森的32岁母亲,打着“遗传性性”的口号,为自己和16岁亲生儿子的行为正名!学里确实有这种说法么?这种说法到底是心理科学还是胡扯谬论?心理学也有它的科学判断与观点……

  事件直击: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6月22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对母子近日发生乱伦行为,母亲因此被判入狱4年零8个月,但她坚称这不是乱伦而是一种“遗传性性吸引”。

  这位母亲名叫米斯蒂·阿特金森,现年32岁。与前夫离婚后,阿特金森没能获得儿子的监护权,于是和儿子分离了15年之久。直到2011年底,她在社交网站脸谱网(Facebook)上发现了16岁儿子的踪影,随后二人便开始发送不恰当的暧昧信息。

  后来,由于不堪忍受同居男友的,阿特金森报了警。自那之后,她与亲生儿子之间便开始了性接触。男孩的亲戚在发现他与阿特金森经常在脸谱网上互相发送暧昧信息之后报了警,两人之间的不正当关系才被曝光。

  今年3月2日,警方在加利福尼亚州一间汽车旅馆内发现了这对“不伦”母子。在男孩手机里找到的一段视频录像显示,阿特金森曾为儿子进行口交。另据法院文件记载,阿特金森还曾将自己的裸体照片发送给儿子。

  阿特金森在写给法院的一封信中表示,这种行为不是乱伦。“我认为自己不应该为这种行为负法律责任,因为这不是乱伦而是一种强烈的遗传性性吸引。如果亲属之间长时间分离,有一半的人再次相聚后都会发生这种行为。”

  一、“遗传性性吸引”是什么,存在么?

  缘起:

  “遗传性性吸引”短语是由芭芭拉·冈尼娅这个妇女创造的,因为当她和在婴儿时期被抛弃的后来长大成人的26岁的儿子重聚时,她被自己头脑中的淫欲吓了一跳。她对儿子的欲念从来没有成为现实,因为儿子对她的这种爱恋并不领情,而当结婚后冈尼娅对儿子的这种感情也开始消退。

  她写的一本书对这种感觉做了如下解释:“这种浪漫的爱情和性想法可能是因为母亲和新生婴儿的早期亲密关系缺失而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兄弟姐妹中哪个孩子早期由于寄养而不能在一起生活要在以后弥补这种感情缺失的后果。很多碰到这种情况的人在成年时都需要经历那种早期本应出现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演变为性关系,也可能不会。”

  证据1:现实中的研究

  以色列吉布茨(集体社区)中,孩童们会依照年龄(而不是血缘或其他关系)分开,在不同的群体中生活。在针对吉布茨成员的婚姻研究中发现,这些孩子长大后,同一群体成员间结婚的比例仅占3000个案例中的14例。而在这14对夫妻中,没有任何一对是在出生后的头六年一起被抚养长大的。这带出了一个重点,亦即出生后六年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关键时间点。若是这个关键时间点不存在,例如两个有血缘关系的亲生兄弟姐妹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那他们日后相遇时则有可能会对彼此产生性吸引力,这个现象叫做遗传性性吸引。

  证据2:神话中的历史

  兄妹结婚的故事最早可见于各国神话故事,如中国神话的伏羲和女娲就是兄妹结婚生子,成为全人类的始祖。埃及的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希腊的宙斯和赫拉,都是兄妹结婚。《史记》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僖公的女儿文姜,与同父异母的兄长齐襄公发生乱伦行为。

  除开距离我们已经久远的神话故事,现实生活中的剧情片中类似情节也不乏上演,有一顿兄妹失散多年,偶然相见顿生爱意,知道真相后——神经系统遭受天打五雷轰般的刺激,不是一个人疯掉就是两个人痛苦再见。黑格尔说过:存在即是合理,剧情是生活的复制品,那么这个合理的存在根源在哪里呢?

${FDPageBreak}

  二、遗传性性是怎么发生的?

  ——关于“遗传性吸引”和“遗传性性吸引”,基因相似让彼此更容易产生吸引力

  学点学:

  通常来说,人们对与自己长得相似的人更有好感,觉得对方更有吸引力,也更值得信赖。人们在寻找配偶时,也喜欢寻找兴趣相似、个性相投的人,而有血缘关系的人在性格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这就很容易发生这种现象。在父母与子女发生遗传性性吸引时,父母往往会把子女当成自己的配偶来爱,因为孩子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极有可能遗传了配偶的特性。

  人类学家的理论是,血缘相近的人有着相同的基因组成,而且通常也有着相似的外貌、个性、兴趣,会让他们彼此更容易产生吸引力,如果同性之间,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被称为“遗传性吸引”,但如果在异性之间,则会发展成“遗传性性吸引”。

  三、心理学界的争议,

  正方观点:心理研究表明,“遗传性性吸引”确实存在

  1995年的《英国医学心理学期刊》报告指出:“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对彼此的认知有关,这就像亲情一样,你会发现彼此都在接受着伦理的考验。这种关系是互动的,无法言表的。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超过50%的在别处寄养的孩子在和家人团聚时有想和家人做爱的强烈性冲动。”

  反方观点:韦斯特马克效应表明,所谓的性吸引,简直就是谬论!

  韦斯特马克效应(Westermarck effect)指出两个早年共同长大的儿童在成年后不会对彼此产生性吸引力。这个现象由芬兰人类学家爱德华?韦斯特马克(Edvard Westermarck)在他的著作《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人类婚姻史)中提出。韦斯特马克效应在许多地区和文化背景中都能观察到,包括以色列吉布茨集体社区文化和中国的童养媳习俗,以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这个现象被认为是人类进化中为避免近亲性交发展而来的。

  证据:

  研究发现在中国的童养媳制度中,年龄较小的女孩会被带到家里和未婚夫一起抚养长大。韦斯特马克的研究发现,童养媳长大后通常很抗拒此类婚姻,就算勉强结婚,他们的婚姻也鲜见,而且女方生育率下降,可能是因为双方发现彼此没有性吸引力的缘故。

  心理学家观点: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让男人初次约会的成功指南

对女士来说,在初次见面的片刻,她们一般就能够判断是否会接受第二次邀请。因此,男士们应该学习一下初次约会成功指南。 女人通常都想了解你,但她们更愿意谈论自己,你可以提出问题,并认真听她讲的所有事情。当然,你必须积极听她讲,用简短的话支持她,如:“是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