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地铁跳轨自杀 上班族心理疾病不无隐忧

  

地铁 上班族心理疾病不无隐忧

  据了解,由于事发恰逢上班高峰时间,一号线各站均出现人流拥堵,许多人不得不改换地面交通。北京地铁公司为此采取措施,将二号线建国门、复兴门等站调整为通过不停车。

  自杀的原因分析

  关于自杀的原因很多。但是人们一般所看到的都是外因,即诱发因素,而真正决定自杀的,往往是内因。任何的外因都要在内因下发生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两者做出必要的分析说明。

  1.浅层外因——生活事件引起的感情危机和情绪障碍

  人处在社会关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生活事件,如果是遇到那些引起感情危机和情绪障碍的事情,就容易产生应激性反应。有些人会觉得了无生趣,但更多的时候是让人冲动、想不开、一意孤行。例如:失恋、背叛(离婚也属于一种背叛)、父母责骂、朋友的不理解、分离(比如恋人、配偶或亲人的意外死亡)等等。

  2.深层内因——心理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其自杀率的差别是很大的。

  (2)人生目标的丧失

  如一个人遭受持续的挫折、就会受到事物不和谐的方面影响,总觉得世界丑恶,自己是生活在苦难之中,从而对人生目标失去信心或对生活产生过多的灰色评价,这种评价还容易引起恶性循环。在这种缓慢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认知的累积,让人感觉到自己生活在痛苦和苦难之中,变成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最终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3)安全感、社会归属感的缺乏

  十九世纪法国一位社会学家durkheim就认为,自杀并不是—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与交往。因而也就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这时往往导致自杀率的明显增高。也有研究表明,在大城市里低收入人群中和经济状况走下坡路的人群中具有相当高的自杀意念和企图。

  (4)环境参照

  有人认为自杀往往发生在自认为境遇不同于别人的人身上。例如。失恋者自杀是认为别人不会有这样大的痛苦,自己是最不幸的人;孤独者自杀是只看到别人的天伦之乐,而唯独自己孤苦可怜;畏罪者自杀是认为别人都轻松愉快、前途光明,而只有自己才将有身陷囹圄之咎,等等。如果一个人与周围人群处境差别较大,他所体验到的耻辱、忧伤和绝望的情绪就会特别强烈,甚至难以忍受,因而容易出现自杀现象;相反,如果大家境遇雷同,即使是处在十分艰难的甚至非人的境况之中,人们也能忍受下来。

  (5)特定的人格

  自杀一般是由于主观上或客观上无法克服的动机的冲突或挫折情境造成。不过对于每个人来说,动机冲突和挫折情境都是很难避免的。但由此而产生自杀行为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这里,显然还有一个对动机冲突及挫折情境的耐受力问题,不同的个体差别很大。那些心理承受力过低,心灵脆弱,人格及情绪处理之方式较不成熟,环境适应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人在面临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更容易自杀。有的人在极严重的挫折面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有的人则在挫折面前束手无策,颓废沮丧,一蹶不振。当较大的挫折落到一个耐受力差的弱者身上,就有可能发生自杀的悲剧。对于那些情绪状态偏于低落和抑郁的人,对紧张刺激的耐受力特差。一个微不足道的刺激,对于情绪状态偏于抑郁的人可能是一个无法忍受的打击,足以使其走向自杀,所以,对于情绪状态偏抑郁、低沉而又内向的人,尤其是女孩子,自杀的可能性最大。

  (6)特定动机

  自杀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有的用自杀作为一种献身的、进攻性的和追求某种心理满足的手段。例如有的人为了所追求的理想与正义事业而献身,以死来唤起当权者或民众的觉醒,如屈原投身汨罗江;虔诚的宗教信徒以死来超脱凡俗,进入“极乐世界”,如佛教徒的“坐化”;还有的人是为了对抗他所反对的势力,以死来“示威”;也有人作为一种报复的手段,为了对阻碍自己欲望实现的人施以报复,以自己的死来迫使对方承受法律的责任或道义和良心上的谴责。此外,自杀也可以是因外界或自身的心理生理压力而感到绝望,想从中摆脱的一种手段;无法解脱的生活问题、身体问题、事业失败问题和前途问题等都可以成为自杀的诱因。

  (7)精神疾病

  一些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及酒精成瘾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如所预期的那样,先前有过心理疾患的病人有较高的自杀率,曾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的女性是正常人群的18倍。

  (8)长期的疲劳和压力过大所引发异常焦虑和抑郁

  前面讲心境障碍的时候提到过,长期的压力会造成脑功能的变化,导致心境障碍。当外加压力超过个人所能承受极限,尤其当患者神经系统或精神活动处于崩溃状态时(神经症性抑郁、精神病性抑郁),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帮助,有可能会导致自杀发生。需要指出的是,抑郁造成的自杀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抑郁到极点才会自杀,实际上极度抑郁者已缺乏足够的精力来实施自杀,更多的是正处于抑郁加重或在力求摆脱又未能摆脱的过程中自杀的危险性和可能性才最大。

  3.假性自杀

  有的人并非真的是自杀,但由于种种原因,摆出自杀的架势,但其内心并不是真正想自杀,而是做秀,以达到别的目的。但是他们在做秀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意外,造成伤亡。如那些把自杀作为一种胁迫手段,在讨债,伸冤等时候用的最多。近年来,这种类型的危险行为在青少年中有蔓延趋势。另外,在现实中,存在一些类似自杀的行为,但非自杀。这些本质上属于事故,因为其动机不是死亡,而是追求快感、或满足其它心理需求。如“高处兴奋体验”、“速度冲动”和“窒息性性快感”导致的意外死亡。这些行为从目的、动机或者行动上虽然都不是真正的自杀,但也造成相当大的比例,也不可不防。

 

更多[精神疾病]推荐

让“狂想”人格回归自然

解读!白领“另类强迫症

女性,别让忧郁“爱”上你

五个动作探出变态心理

那些蔓延的孤独 像多米诺骨牌

(责任编辑:郭涛)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体型与神经衰弱之间的关系

人体的结构虽然基本相同,但由于遗传、环境、社会、营养、职业和锻炼等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人的躯体大小、高矮,脏器的形态也可有差别,这些特点在人体上的综合表现称为体型。一般来说,人体的体型可分为4型:(l)矮胖型:体态粗短坚实,头大,四肢相对短小,腹围大于胸围,胸腔…

首页

心理咨询

情感倾诉

心理论坛

心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