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1/2021

儿童焦虑症

焦虑是儿童正常发展的重要心理经验之一,过程中能让儿童学习自我保护。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焦虑或恐惧,如婴幼儿会在照顾者离开时出现分离焦虑;幼稚园儿童可能会怕黑、怕鬼怪等;而小学生可能会开始出现「死亡」的概念。通常这些焦虑会随着年龄而转变或消失。可是,当焦虑的感觉持续超过一个月,程度变得不合理,影响了正常学业、社交或日常生活,就会成为「焦虑症」。

焦虑症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病,每100名学龄儿童中便有多达8至10人患上,普遍认为是由生理、心理及环境因素互相影响而导致。若有家族历史,或早期发育不良、脑部受创等,都会影响脑部发展和分泌平衡。心理方面,若孩子思想负面、凡事逃避、害怕犯错、完美主义等,均较容易焦虑。环境方面,若学业繁重、活动过多,又或经历遭疏忽虐待、父母异离、家人病危、朋辈欺凌等创伤;以至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唾手可得的天灾、战争、恐怖袭击等消息,均有可能诱发儿童焦虑症。

父母焦虑 孩子更焦虑

不论是成人或儿童都有可能患上焦虑症。不过,由于儿童较难自察和表达内在感受,故其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作为家长必须留意孩子在行为上的微细转变,如脾气、睡眠或饮食等,一旦发现和平日有所分别,便要提高警觉;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因尚未能用语言来表达负面情绪,只懂以哭闹、发脾气等举动来发泄,若父母视之为不听话,严加责备,反而会因误会而令情况恶化。孩子虽小,但绝对懂得观眉辨色,很可能会通过模仿而「学习」来自父母的焦虑行为。故此,家长更需要了解何谓「焦虑症」,避免过分执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然只会令孩子更焦虑。家长更要准备接纳孩子的任何感觉,不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安慰和保证,孩子才会慢慢康复。

孩子长大 问题不会自然消失

正面的家庭关系,加上有规律的生活,都是治疗焦虑症必要具备的条件。父母要无条件地爱孩子,但绝不等同放纵,对孩子行为品格仍须有所要求。有些家长要求子女「赢在起跑线」,即使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而逐步放松要求,但对孩子而言,严格的标准早已烙在心中,形成无形的压迫感,令孩子觉得读书仅是为了父母而非个人选择。因此父母切忌把子女跟他人比较,营造紧张情绪。相反,亦要避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让孩子过分依赖,会剥夺他们学习独立成长的机会,令他们不敢亦不懂得如何解决困难,应引导孩子自己处理压力,当他们能从容应对逆境时,父母更应多加称赞,巩固其自信心。

积极面对儿童焦虑症,别以为孩子长大后,问题便会自然消失,这只会令问题在不知不觉中不断酝酿发酵,到学校方面发现事态严重,才寻求社工和医护人员协助,只会令病情变得更加复杂棘手。其实,焦虑症是最能够治愈的精神健康问题,愈早治疗愈好,因此切勿讳疾忌医。孩子能否化解焦虑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只要家长愿意面对问题,便是有效治疗的第一步。

撰文:本会出版小组委员会委员 傅子健医生(精神科专科)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