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杂志曾发表了北京回龙观医院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费立鹏对我国4省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7.5%,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据此推算,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9000万。[1]
但精神科除了抑郁症之外,还有这些常见疾病。
1. 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是以焦虑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
表现为没有事实根据也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本症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形式。
病例分享:
琪琪,女,16岁,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她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常常会担忧生活中的琐事,而且很难控制自己的担心,并且有时候会出现心烦、坐立不安、手心出汗和头闷、肚子不舒服的症状。以上的情况严重影响到了琪琪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她现在需要口服抗焦虑的药物和定期做心理咨询。
2.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以对躯体症状、与健康相关的过度关心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
在心理学上,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躯体不适代表着长期被压抑的情绪借着身体不舒服的幌子在大力敲门,大喊着“让我出去”。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程度远高于正常水平,相较于正常人来说有更多的疼痛、身体上的不舒服。但做了很多检查,却没有查出任何器质性的改变。
相对于欧美国家,躯体形式障碍在亚洲国家,比如中国、日本、韩国等,有着更高的发病率。心理学上将这一流行病学现象解释为:在亚洲文化背景中,躯体不适相较于内心痛苦更容易被家人、朋友接受。
比如当我们说头疼、腰疼、肚子不舒服的时候会得到言语上行动上的关心照顾,而当我们说压力大、难过、痛苦的时候,反而更可能得到的是“没事,别想那么多啦”的回应。渐渐地我们就容易形成用躯体不适去表达心理问题的行为习惯。
3.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
以往普遍认为双相障碍患病率约为1.5%, 然而随着双相谱系障碍概念日益获得精神科医师的认可,除传统意义上双相障碍I型和II型外,有学者提出“软双相”和“阈下双相障碍”概念,甚至情绪不稳或烦躁等亦被归入双相障碍谱系,因此有学者认为双相障碍患病率高达6%左右。[2]
病例分享:
乐乐,男,21岁,大学生。他在舍友的陪同下来到精神卫生科就诊。舍友说感觉乐乐近1周来像变了个人一样:异常地兴奋、特别自信、比之前更为健谈、花钱大手大脚、毛手毛脚、一天只睡3个小时。乐乐也觉得自己和原来有所区别,他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Ⅰ型。医生给他开了情感稳定剂,并建议乐乐联系自己的家人告知病情。
4.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存在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为特征的精神科疾病,这些反复的思考和行为严重影响到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学习。
病例分享:
飞飞,男,14岁,从上初一开始就慢慢出现一些不受自己控制的想法。他会反复想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如反复想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而反复询问他人自己说了什么;反复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事而反复检查其正确性;反复担心自己会受到某种细菌和毒物的感染而反复洗手、洗澡、洗衣服。
患者知道这些想法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但他无法自控,导致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敢和同学说话,感到十分痛苦。对于飞飞这样的患者来说,强迫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需要药物、心理、物理治疗的联合治疗。
5.痴呆症
全世界受痴呆症影响的人有近5000万。痴呆症分为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两种。前者为长期脑血管性疾病的结果,后者则又分为早老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
它们的共同表现都是日益加重的很难逆转的智力、记忆力减退,严重者不认家门、不认家人,为此经常走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无法控制。
痴呆症通常是慢性或持续进行性的,痴呆症会影响记忆、思考、方向辨别、理解、计算、学习、语言和判断能力。除认知功能受损外,通常还伴有情绪控制、社会行为能力退化或积极性衰退,有时后几种情况较先出现。
6.孤独症
孤独症别名自闭症,通常始于儿童早期,基本特征是交互性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的持续损害和受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
2014年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的自闭症患者可能超过1000万,大多数患儿家庭为了治疗倾尽积蓄、负债累累。
家庭照顾和养育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十分重要。了解造成自闭症患者困扰或高兴的因素是照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发现最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一样。
建立有规律的有计划日常生活,定时吃饭、玩耍、学习、睡眠、与人交往,有助于防止自闭症患者承受不必要的压力。
7.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属于重性精神疾患,在全世界影响着约2300万人。其特点是思维、观点、情绪、语言、自我意识和行为出现扭曲。
常见的症状包括幻觉(听到、看到或感觉到不存在的事物)和妄想(就算有相反的证据仍坚定持有的错误信念或怀疑)。精神分裂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社交、工作和学习。
精神分裂症通常始于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其他精神科疾病患者承受着更大的病耻感。社会大众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片面认识可能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高病耻感的因素之一。
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支持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正确规范的抗精神病治疗和社会支持,可以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融入社会。
在《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中,作者艾琳・萨克斯写下了她自己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故事。她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同时她毕业于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是一名法学终身教授,并致力于保障精神病患的权益。从艾琳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正确规范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长期的心理治疗、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帮助是巨大的。
写在末尾:
尽管随着科普工作的进展,很多人已经不再畏惧和歧视精神疾病,但由于社会和教育的综合因素的作用,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精神疾病到底包括哪些,甚至许多患者由于缺乏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而错过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
我想,在精神科工作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被问:“你们是看什么病的?”、“你们科室都是抑郁症吗?”、“不就是心情不好吗,怎么还能当个病来治呢?”这样的问题。
本文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精神科诊治范围内的疾病,以方便大家在科普宣教时转发,欢迎在留言区进行讨论和补充。
参考文献:
[1]Phillips MR, Zhang J, Shi Q, et al. Prevalence, treatment, 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05: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J]. Lancet, 2009, 373(9 680):2 041-2 053.
[2]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美)张道龙等译(2015).
[3]方贻儒,汪作为.双相障碍临床研究现状与趋势[J].上海精神医学,2011,23(1):12-16. DOI:10.3969/j.issn.1002-0829.2011.01.004.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疫情之下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专家教你这样调整自己
8月5日上午10时,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人民网科普中国乐享健康承办的“我听医生讲科学”栏目在线开播。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彭国球以“疫情之年,出现心理疾病怎么办”为题,向网友全面地分享了疫情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调节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