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6/2021

报复有益于心理健康

  报复是不是一件好事?在很多人心中,报复行为的名声不太好。但心理学研究发现,报复有益于心理健康。

  在很多文化当中,通过罚款、体罚、囚禁等方式惩罚作恶的人,是伸张正义,例如在阿尔巴尼亚流传着历史悠久的“血亲复仇”,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式的等量报复。当政府用法律和暴力对作恶者进行惩罚,我们称之为法律制裁。如果受害者或受害者的熟人报私仇,就有争议了。美国积极心理学家罗伯特・比斯瓦斯・迪恩那认为,报复符合自然人伦,也是一种心理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没有把报复列入其需要层次理论之中,但迪恩那认为,报复和口渴一样均属于底层需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报复心又被称为“怨恨”,经常被人们忽视。我们都知道基本情绪包括恐惧、高兴、内疚等,但还有一些了解不多的复杂情感状态,怨恨就是其中之一。怨恨,就是被挫败或者受害的感觉,糅合了反击的欲望,但却无能为力,于是产生了报复的幻想。例如,与邻居长期争夺房产的所有权,婚姻中发现配偶出轨,遭遇保险公司拖延理赔,以及一切你感到自己是受害者的情形。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伴随怨恨的幻想,例如在马路上开车被别人强行切线后,你心里想着要抢到那个家伙前面。

  人们通常认为,怀有报复幻想是不能宽恕别人,是小气、不辨是非、不道德的表现。迪恩那认为并非如此,有3个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由怨恨而生的幻想对人的心理有好处。

  第一个研究发现,当士兵想象上级在受罪,他们的心理就会体验到良好的情绪――想必上级曾经虐待过他们。报复幻想可以缓解受害者的不良感受。

  第二个研究,让参加者想象爱人欺骗了自己,然后模仿巫术让他们用针“扎小人”,结果扎完后他们感到怨恨减少了,因为报复心得到了满足。

  第三个研究发现,报复心的满足并非一定要看到作恶者受罪,而是看到作恶者得到教训,让他们懂得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有报复心并非心理不健康,反而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请注意,实施报复和报复幻想是两码事――如果你只是想,你的心理还是相当健康的。

(责任编辑:龚艳丽  实习编辑:谢莎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解析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年龄大多数在18至25岁之间,处于青春期后期,是从青年过渡到成人的阶段,也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心理断乳,意味着个人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成为独立的个体,建立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   他们的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但缺乏辨识能力,在心理上发展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