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6/2021

怎样面对青少年逆反心理?

何谓青少年逆反?关于逆反心理,《心理学大词典》上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也就是说,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其实质是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的不遵从。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与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主要缘于四个原因:●不切实际的期望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会适得其反,引起孩子对立情绪。●对孩子过于严厉有的家长信奉“不打不成材”,时不时挖苦、讽刺甚至打孩子,以此来刺激他们的成长,结果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不良后果。●压抑孩子的好奇心许多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好奇、探索心理,认为这是在瞎胡闹,这样易引发孩子不满情绪。●反复唠叨喋喋不休有些家长唯恐孩子不听话,会反反复复说教,孩子长期处于“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自然会产生厌烦心理。孩子“不听话”,未必是坏事在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中,这样的现象时常看到:孩子成长出现心理问题,一家三口全部到场。有的是父母有问必答,孩子一声不吭;有的是父母与孩子没说两句,就会争个面红耳赤。其实,所谓青少年逆反心理,不过是站在家长角度看孩子成长的一种说法。从心理发展过程而言,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存在,泰然面对、正确处之,这段特殊的成长时期完全可以顺利度过。人一生中的两次典型逆反心理学界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共有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3岁至5岁称为“第一逆反期”;12岁至2岁称为“第二逆反期”。在第一逆反期里,孩子才刚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等,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后,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会表现出执拗、任性、逆向而行。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到了青春期,则是第二逆反期,逆反心理也最重。此时,孩子的生理发育已逐渐成熟,出现第二性征,在心理上则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要求成年人将他们视作大人看待,理解并尊重他们。如果这种理解与尊重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自然会产生很强烈的逆反心理。研究发现,5%至15%的学龄儿童都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征兆。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为: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与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频繁发怒,怨恨他人等。这些行为在家里和学校表现尤为明显。妈妈要接纳,爸爸应认同孩子处于青少年心理逆反期,不少家庭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孩子与妈妈的“矛盾”一触即发,与爸爸关系则相对缓和。其实,父母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遇到“不听话”的孩子,也该发挥不同作用。从妈妈的角度来讲,坦率地接纳是第一步。孩子从母体中分离开来,直至自己慢慢独立长大,完全是一个分离过程,可不少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就该跟自己的想法一致。其实,逆反是每个孩子都会发生的心理状况,并非个例。很多例子表明,没有叛逆的孩子没有成长,也不可能超越父母的成绩,想要鼓励孩子有发展,还应尊重他们形成的主见,并辅以自己的生活积累作参考。比如有的孩子平日只喝碳酸饮料、从不喝水,妈妈的指导应该是“饮料可以喝,不过依妈妈的经验,这并不利于你的成长”,而不是单纯地责备、说教。说到父亲,应尽量减少干预孩子逆反的次数。如果孩子逆反并无道德观念上的“出格”,父亲应表示认同,并鼓励培养他或她为人的责任意识。再如,很多男孩觉得妈妈嗦,认为不用妈妈多说事情也会做好。这时,父亲不应劝孩子听妈妈的话,而要表示认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说到了,就一定要做到。”名医档案杜亚松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主任,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和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心理卫生的科研工作,擅长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评估,包括智力评估、情绪发育、行为发育等。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如何避免在恋爱中犯错

  大多数人认为爱是一种本能,是不需要经营的,然而爱却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伤痕累累,遍体鳞伤。   要想得到爱情,必须先学会爱你自己,因为你自己才是你生命中唯一的定数,唯一能永远依赖的就只有你自己。你自己才是最需要用心聆听、了解、教导及让潜力得以发挥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