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人话多,整天唠唠叨叨,反复说个没完。其实,唠叨是老年人排除孤独感的一种手段。人的心理要获得健康,需要各种环境因素的丰富刺激。如果缺乏这种刺激,人就会变得呆板而神经过敏。
喋喋不休是因心理、生理功能退化
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休以后,就会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一些“不顶用”的事情上。譬如热衷于回首往事,因而喋喋不休。晚辈下班回到家之后,老人就会尽情倾诉心中郁积之言。子女独立后不少事情不再听命于父母,本能的心理防卫功能会使老人坚持己见,不赞成小辈的意见和看法。或有的老人觉得自己别无所求,而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转而对下一代过分关心。
老人需要通过话语的不断反复,来达到心理活动和客观环境的平衡。老年人由于大脑的退化和机能障碍,明显地引起感觉能力降低。老年人感知能力降低之后,这种心理活动的反馈就失灵了。
如看不清东西,就自言自语地督促自己集中注意力努力张望;听力减退,自己说的话连自己也没有听到,就会重复再说,力求使自己听到;看到别人开口,自己却听不清,就会产生焦虑,再三催问。
记忆力减退,更是老年人反复唠叨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短时记忆能力的障碍。老年人往往对眼前即事迅速遗忘,看文章,听讲话,必须重复几遍才能搞清楚;自己刚刚讲过的话,立刻又忘了,还以为自己根本没讲过,这样势必重复同样的话语。 总之,喋喋不休是老人们心理、生理功能退化的表现。
心中有事就唠出来
在这里有一个老年人保健康的字诀,可供老人们作为保持身心健康的参考:
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
两点改变:办事儿要灵活些,生活再潇洒些。在生活中,老人不要为一点儿小事而斤斤计较,也不要太固执。另外,老人一辈子没享受到什么,因此,到了晚年就不要太节俭,要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玩就玩。
三种忘掉:即忘掉年龄、忘掉疾病、忘掉恩怨。
四个拥有:即拥有一个老伴,拥有一个老窝,拥有一个老家底,拥有一个老友。有个老伴,可以说话解闷。有个老窝,心理踏实。有个老家底,可以“财大气粗”。有个老友,可以解除寂寞和孤独。
五个要素:即要笑、要俏、要跳、要唠、要掉。要笑,指老人要笑口常开。要俏,指老人也要打扮。要跳,指老人要多运动。要唠,指老人要把心中的苦闷说出来。要掉,指要扔掉“老家儿”的身份,不要摆架子。只有心态放开了,生活才能快乐,身体也能健康。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多明戈斯山分校的心理学家选取了700名10―14岁的学生,逐一评估他们的感恩之心,随后进行为期4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对父母的养育、老师的培养充满感激之情的孩子,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心情更愉悦,而且他们的行为更加检点、规范,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