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宅”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群中尤其流行。“我很宅,但我并不孤独。”这是笔者在采访一些“资深宅男宅女”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宅字当道”,固然是一个人的自由选择。然而,人明明是社会动物,为何发展到现代文明,反而个个更乐于“养在深闺”、离群索居?
不容忽视的是,在“宅居”生活背后,所凸显的浮躁的社会生态、不当的教育理念、扭曲的人生价值观等一系列深层问题。某种程度上,“宅”现象折射的也是一种“时代病”。
社会流行“宅”生活
“干什么都联想到网络,即使没事做也经常挂网上”“各大购物网站的忠实客户,快递对你家地址很熟”“书桌上方贴着这一带所有餐厅和超市的外卖电话”“不愿遵守固定作息时间,体形要么偏胖要么偏瘦”……
近年来,“宅”字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异军突起,有网站于是对“宅男宅女”们的共同特点作此总结。
“宅男”、“宅女”的说法源自日本,原指热衷于动画、漫画及电脑游戏等的人。作为舶来品,“宅”的含义在中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宅”即是“家”,“宅”一族指那些喜欢待在家里,不愿外出社交或工作,依赖电脑和网络生活的人。
“每天除了上课,其他时间就‘宅’在家里,上网、看电影、听音乐,朋友可以通过电话联络,吃饭叫外卖,买东西靠快递。这样的生活感觉很放松。”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研一的小黄说。
小黄在北京买了房子,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有时候一连宅好几天,突然出门后话都不会说了。”
2008年,有媒体调查显示,在4610名参与者中,56.9%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据了解,“宅”一族的年龄跨度在“70后”至“90后”之间,社会职业以白领和大学生居多。
在天涯论坛,有网友不解地问:“为什么大家都选择在房间里宅着?就算孤独得发了霉长了毛,也还是宅着?”
这个帖子引发了网友的激烈争论:
以网友“微凉”为代表的“支持派”说:金钱诚可贵,房车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外面的人际关系太复杂,不如一个人在家,安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留下时间多思考,感觉生活更充实。
以网友“reg”为代表的“反对派”则认为:缺乏人际交往脑袋会变得迟钝,年轻人应该从自己的房子里面走出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只有跟外面世界融合,对身心健康更好。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编者按:14日微博突然崩溃,而原因是韩国某女艺人因抑郁自杀身亡的消息被公布,“抑郁”这个名词再一次走入人的视线。因为抑郁症而留下遗憾的张国荣、乔任梁、崔雪莉等艺人,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忽视“抑郁症”这个病。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反复发作、高自…